《史记·晋世家》最后提到:“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约不祀。”《资治通鉴·周纪一》同样记载:“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其中提到的“王”指的是周威烈王。这一段话描述了春秋末期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三家分晋,发生在公元前376年。
晋国在历史上曾是强盛一时的霸主,然而为何会被韩、赵、魏三家分割,逐渐崩解呢?这一切的根源,实际上与晋文公的政策失误密切相关。早在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就开始实行三军制,设立了六卿,其中包括了韩、赵、魏、智、范和中行氏。自此,这六个家族就掌控了晋国的军事和政权。随着晋平公和晋昭公的继位,这些家族的权力不断膨胀,尤其是三大家族:韩、赵、魏的势力愈发强大,造成了晋国君主的权力空洞化,政权日渐衰弱。
随着时间推移,晋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内乱时期。晋顷公、晋定公和晋出公等国君相继上台,但他们在面对三大家族的挑战时完全失去了反抗能力,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家族分割领土。晋出公曾一度请求齐国和鲁国联手讨伐智氏及其他三家,但四卿联合起来反击晋出公,迫使他逃亡齐国并在途中去世。此后,智伯扶持晋昭公的曾孙骄即位成为晋哀公,但实际上智伯依然掌控着整个国政。
智伯去世后,智襄子继位。他要求韩、魏两家割让领土,两家并未反抗,但当智襄子又要求赵襄子割地时,赵襄子拒绝让步。于是,智襄子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襄子。赵襄子意识到局势的危险,迅速撤退至晋阳。智、韩、魏三家决定引水灌浸晋阳城墙,企图以此迫使赵襄子投降。然而,赵襄子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支持。为了反抗智襄子的攻击,赵襄子巧妙地派遣张孟谈与韩、魏两家协商,成功说服他们合作,利用夜间暗杀守堤军的方式,最终反败为胜。智襄子的联军被击溃,三大家族的领土开始出现裂缝,尽管晋国名义上的国君依旧存在,但实质上早已失去了任何实权。
到了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将国君之位传给晋幽公柳,这时,韩、赵、魏三家已彻底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幽公的封地仅剩绛和曲沃两处。公元前403年,三家正式上奏周威烈王,请求封为诸侯,周天子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将三家封为诸侯。此时,三家纷纷迁都:韩国定都新郑,赵国迁都邯郸,魏国则迁都开封,从此成为中原的强国。
晋幽公之后,因被妻子秦嬴所杀,晋烈公继位,随后晋孝公、晋靖公相继登基,晋国的国君继续更替,直至晋靖公俱酒的登基,成为晋国的最后一任国君。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五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废除了晋靖公,并将晋国的土地完全瓜分。至此,晋国彻底灭亡,历史上最后一笔也被抹去。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将这一年视为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界线。
晋国的历史可追溯至722年,国君一共经历了四十位。实际上,三家分晋的进程早在公元前403年就已开始,当三家获得诸侯身份后,晋国的分裂几乎变得不可逆转,直到27年后彻底灭亡,才完成这一历史的终结。此时,赵、魏、韩三国与秦、齐、楚、燕四国并列为战国时期的“七雄”。
魏国的魏氏是周文王庶长子毕公高的后代,魏文侯将魏国传给魏武侯击,魏国在魏惠王时期成为王国,并且魏惠王曾是《孟子》中的梁惠王。赵国的赵氏与秦国同宗,是蜚廉的后裔,赵国最终在赵武灵王时期称王。韩国的韩氏与晋国同宗,是曲沃伯桓叔的后代,韩国最终在韩宣惠王时期称王。
尽管赵、魏、韩三国成为强国,但他们同样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晋国没有分裂,它能否抵挡住日益强大的秦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