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汉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深刻而根深蒂固的信念: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绝不可轻易损伤,尤其是头发,被视若生命。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影响了无数代汉人,因此当《剃发令》的政策出台时,迅速引发了汉人的强烈抵制与反感。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无数的抗议与流血事件,还在汉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那么,究竟是谁提议实施这一政策的呢?
这位推行《剃发令》的建议者正是孙之獬,他同样是汉人。在明朝天启年间,为了获得权力与财富,孙之獬不惜迎合权势滔天的大太监魏忠贤。崇祯皇帝继位后,针对魏忠贤的众多恶行进行清算,孙之獬也难逃被罢免的命运,最终回到了他的故乡山东淄博。随着清军的入关,社会各界对汉人的处境感到十分沉痛,然而孙之獬却在这严峻的时刻露出了异样的兴奋。因为他知道,投靠新朝的机会来了!为了向清廷表达自己的忠诚,他甚至带着家人剃发留辫,换上满族的服饰。他的这一举动,使他成为了第一个公开支持清朝政策的汉人,因此获得了清廷的青睐,被任命为礼部侍郎。
实际上,初期清朝建立之际,汉人的地位并非完全被剥夺。由于清廷希望能稳住人心,因此汉臣在朝堂上仍可穿着明代的服饰。然而,满、汉大臣则被明确区分开来,站立时各自分开。为了进一步迎合清廷的胃口,孙之獬不断地表现出迎合的姿态,剃发留辫后,他在朝会上恬不知耻地站在满族大臣的行列,连汉人对此的轻蔑无法掩盖,满族人也对于他的行为充满了不屑与蔑视。对此,孙之獬心中自然不仅没有感到羞愧,反而因为受到的冷眼而产生了怀恨在心的情绪,对满族的卑屈态度更是加深了他关于利益的讨好策略。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讨好清廷,孙之獬在此时向皇上上表奏折,他的内容皆为众所周知的剃发令,言辞中充满了迎合之意:“皇上,您已经平定了中国,但如今汉人的旧服与束发之制,仍然被认为是过时的,若仍旧这样,会让人误解为是皇帝在履行汉人的旧制,而非天下归顺于陛下。”多尔衮在阅读完孙之獬的奏折后,认同了他所提的剃发与更换服饰的建议,并实施了“剃发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孙之獬的行为确实卑劣而可悲,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这一政令的出台,引发了汉人的广泛抵制,许多农民起义随之而来,数以百万的汉人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血流成河,仅仅因为孙之獬一句言辞的推动。
到了顺治三年,曾经荣耀的孙之獬最终败在了地方农民起义军的手中。为了让世人铭记他的恶行,这些愤怒的农民将他五花大绑示众,并在公共场合斩首,更是将其尸体肢解,示以极大的羞辱。有些民众甚至兴奋地写诗来庆祝他的身亡,充分显示了天下人对孙之獬的彻底厌恶与誓将其遗忘的强烈愿望。此时此刻,孙之獬的名字再也无法在历史中找到一丝光辉,反而成为了众人心中刻骨铭心的耻辱与愤懑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