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异常严格,官员的特权尤为显著。他们不仅免于日常劳作,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逃脱刑罚。对于官员而言,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比如谋反,才会受到严厉惩处,而其他罪行通常只会被解除官职而已。此外,古代社会中流传着一种观念,官职有时可以作为抵消罪行的方式,这使得官员在法律面前显得有些不受制约。
清朝时期的官员特别享受着众多优厚待遇。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员,他们被称为正一品,而这一等级的官员大约有十五位,都是在朝廷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比如太傅、大学士、伊犁将军等,他们的权利和地位在当时可谓是无可匹敌。
从薪资上来看,正一品官员的工资显然高于其他等级的官员。在清朝,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常驻京城的京官,另一类则是在地方上任职的地方官。京官的收入来源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正俸”,即官方的基本工资;第二种是“恩俸”,这一制度是在乾隆皇帝时期增加的福利。但实际上,正俸的数额并不算丰厚,甚至朝廷有时还会要求官员捐出部分薪俸以补充国库。因此,一位正一品官员的正俸大约只有一百八十两银子,大致还会配有一些俸米。这一金额在顺治时期就已经设定,因此在乾隆时期的恩俸虽提升一倍,实际上依旧未能完全满足这些高官的经济需求。
为了迎合京城的官员,地方官员时常会赠送一些礼品,实际上这些便成为了他们实质的收入来源。与京官相比,地方官并没有恩俸,他们的收入仅限于俸禄,而不配有俸米。为防止官员贪污,清朝设立了“养廉银”的制度,这项制度是所有清朝的官员都必须遵守的。
正因为基本工资不高,养廉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的数额远高于常规俸禄。一位正二品的总督所获得的养廉银各不相同,例如,湖光总督可获得一万五千两,二江总督则是接近一万八,而甘肃总督的养廉银数额更是高达两万两,这样的补贴使得他们在经济上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活水平。
清朝的官员除了自己的工资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收入来源,即公费,这根据不同的官员级别而异。例如,对于正一品的大学士,他们每月可领取五两银子的公费。这些在京城的官员享有额外的福利,他们的伙食费用由户部承担,因而节省了不少银子。而对于身处地方的官员,比如伊犁将军,虽然同样是正一品,但他们并不享有这种政府免费供餐的待遇。
在住房条件上,正一品官员的待遇更为优越。如果是在京城任职,他们通常会享有一个占地三进的四合院,整座宅子约有二十间房屋,这对其他品级的官员来说无法比拟。此外,退休后的正一品官员能享受全额的俸禄,而其他级别的官员在退休后则往往要减少一部分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员在脱离职务后,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官场上谋求发展,这无疑是他们特权的一部分,也是官员家族延续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