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出自周瑜临终时的感慨,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诸葛亮才智的钦佩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周瑜以这一句短短的话语,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愤懑与自责,也道出了他对诸葛亮卓越智慧的深深忌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使得周瑜深感自己在智谋上远不如人,也让他在死前一次次痛感自己命运的残酷。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周瑜因为诸葛亮的三次巧妙计谋,最终被气得口吐鲜血、死于箭伤,而这一切的悲剧源自赤壁之战后的种种纷争。
第一气:诸葛亮巧妙偷袭南郡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大军败退,关羽出于昔日的恩情放走了曹操,这让周瑜十分不满。周瑜此时决定率军进攻南郡,而刘备也在油江口准备随时扩展自己的领土。周瑜及时察觉到了刘备的意图,亲自前往拜访刘备,达成了一项协议:如果吴军未能攻下南郡,刘备便会接手。
然而,周瑜不幸中了曹操的计策,被曹仁的弩箭射伤,但他并没有立即暴露伤势,而是巧妙地装作伤重致死,诱使曹仁派兵出城。这一计确实成功,曹仁果然撤兵,周瑜趁机进军南郡。可当周瑜抵达南郡时,却惊讶地发现,赵云已率军轻松攻破了南郡,而诸葛亮更通过诈术引诱曹仁撤兵,关羽也趁机攻破襄阳。周瑜听闻此事气得险些昏迷,箭伤复裂,无法自持。
第二气:诸葛亮三计巧妙拆解周瑜的阴谋
刘备得到荆州及南郡之后,凭借诸葛亮的智谋,逐步扩展势力,周瑜却始终心生忌惮。此时,周瑜决心策划一场针对刘备的阴谋,企图借结亲之名诱骗刘备来到江东,然后加以软禁。周瑜相信,通过刘备的婚姻,能够达到控制荆州的目的。
然而,诸葛亮早已看透这一切,他密谋策划了三条锦囊妙计,让赵云护送刘备赴江东。第一个锦囊让刘备与孙尚香成功成婚;第二个锦囊促成孙尚香同刘备回荆州;第三个锦囊则让刘备借孙尚香的影响力,成功突破江东的重重关卡,安全脱险。周瑜为此再次大怒,心血来潮想要追击刘备,但被关羽、黄忠、魏延的防守牢牢阻击,最终大败而归。周瑜的伤势再次加剧,气愤至极,仿佛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
第三气:诸葛亮以假犒军策略彻底击败周瑜
周瑜不死心,再次决定采取军事手段,准备亲自出兵讨伐刘备。此时,周瑜计划通过让华歆向许都请示,虚报刘备任命为荆州牧,借此激怒曹操并挑起孙刘之间的冲突。曹操岂会轻易上当,他果断没有采纳这一策略,反而通过加封周瑜和程普来加深孙刘之间的矛盾。周瑜对此大为震怒,决定以“假途灭虢”的计谋,借道攻蜀为名,乘机消灭刘备,夺回南郡。
然而,这一切依然未能逃过诸葛亮的火眼金睛。周瑜带领大军来到江夏时,原以为刘备会派人迎接并准备好犒军,却发现城中空无一人,什么都没有准备。周瑜意识到自己中了计,于是带军迅速奔向荆州,却在城门前遇到了赵云的拦截。关羽、张飞等人迅速带领大军四面围攻,周瑜看到情况不妙,愤怒至极,再次伤势复发,跌落马下,最终因气愤过度而死。
历史中的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有所不同。他不仅有过人的智谋,更有宽广的胸怀,俊美的外表和高超的音律才华,真的是一位既能文能武的全才。在赤壁之战后,他与程普共同攻打曹仁驻守的南郡,但程普与周瑜的矛盾却日益加深,最终两人的合作关系并不长久。周瑜的箭伤并没有如《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般夸张,他在战斗中受伤后并没有立即死亡,而是在长期病痛的折磨下,最终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的死因与演义中所描述的完全不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周瑜的死实际上是由于在南郡城下的箭伤未愈,再加上长期的劳累和心力交瘁,导致他在劳顿中病倒,最终英年早逝。他的死,标志着江东一代英杰的陨落,也使得诸葛亮的智谋进一步被历史铭记。
虽然演义中的周瑜最终因三气诸葛亮的巧妙计谋而落败,但历史上,他更是一位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深刻影响了三国时期的格局,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