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22年,刘备遭遇了他一生中最为惨痛的失败——夷陵之战的惨败。尽管此战让他损失惨重,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到成都,而是决定驻扎在蜀吴交界的白帝城,直至一年后因病重将国家的托孤之事交托给了诸葛亮,并最终在白帝城去世。这其中让人不解的一点是,为什么刘备明知蜀国已经岌岌可危,却偏要选择在白帝城托孤而非回成都?这是因为,如果他回到成都,蜀国的命运极有可能会走向灭亡。
首先,刘备之所以驻扎在白帝城,是为了阻挡东吴军队的进攻。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在最终退至白帝城时,才勉强止住了溃败。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战役中曾经发生过。比如,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狼狈逃回邺城,但曹操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反而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蚕食了袁绍的地盘。再看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失败后撤回北方,但他依然没有彻底失去荆州,直到曹仁驻守荆州时,孙刘联军才逐步夺回了荆州。
刘备目睹了这两次典型的失败,他从中汲取了教训。为了避免重复历史,他选择驻守在白帝城,执行“天子守国门”的策略,守住自己的阵地。更为重要的是,他也通过驻扎在这里向东吴的陆逊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是我的底线,若陆逊不解此意,带领吴军进攻,必将遭遇血战,最终造成两败俱伤,甚至让曹丕趁机从中渔利。然而,陆逊显然看懂了这一点,最终带领吴军撤退,集中力量防备魏国。
此外,刘备并非仅仅为了对抗东吴而选择白帝城,他的决定还涉及到了避免内乱的考虑。自从东征失利后,蜀国内部的不满情绪愈发严重,许多原本支持他的人开始产生疑虑,特别是益州本土派的反对声音愈加激烈。若刘备回到成都,他必定会面对一场政治风暴,甚至可能遭遇政权的更替。为了防止局势失控,刘备选择暂时不回成都,而是选择白帝城。他在这里亲自守住边境,表明自己誓死捍卫蜀国的决心。这样的行动无疑是给那些心怀不满的派系以震慑,显示出他坚持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
在此期间,刘备还将成都和年轻的儿子刘禅交托给了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极为信任,认为他既能稳住蜀国的政权,也能有效治理国家。因此,刘备即使在夷陵之败后依然没有回到成都,依旧将诸葛亮视为忠臣,托付大计。
然而,假如刘备选择逃回成都,蜀国的命运极可能发生剧变,甚至灭亡。首先,若刘备回到成都,那么白帝城的防守必然减弱,东吴的陆逊很可能趁机发动进攻,进而消灭蜀国。此时,刘备也可能再次陷入困境,面临政权的动荡和大规模的失地。
其次,若刘备带病回到成都,面对内部的不安定局势,蜀国的政治格局可能会出现重大变化。刘备并不是益州的本地人,他的统治基础一直较为薄弱。若他在此时回到成都,很可能引发政权的内乱,蜀国在政治动荡中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刘备选择坚守白帝城,尽可能稳定局势,等待时机。
在刘备的托孤传言中,有人猜测他之所以没有将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交给了李严,是担心诸葛亮会对其图谋不轨。有人甚至提出猜测,认为刘备在托孤时故意布置刀斧手在永安宫四周,试图借此考验诸葛亮的忠诚。尽管这些猜测未必完全可信,但它们揭示了刘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于权力的深刻忧虑。
总之,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决定并非单纯出于病重,而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与传承。他的每一个选择都体现了在困境中作出的深思熟虑的决策,旨在确保蜀国政权的延续与稳定,即使在临终时,他依然心系着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