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林遮峪遗址进行第二轮考古发掘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石城墙,残长约140米,经过测定,其最初建设的年代可追溯至龙山文化早期。该遗址的城墙布局与陕西石峁古城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其防御功能在龙山晚期有所废弃,但遗址的聚落形态却延续到了殷商时期。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上古时期文明演变的理解。
1. 石峁式古城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林遮峪遗址地处黄河流域,与陕西石峁古城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65公里。该遗址的总面积为40万平方米,远小于石峁的425万平方米,但其建设的年代却早于石峁,约为龙山文化中晚期。换句话说,林遮峪遗址可视作石峁的早期形态,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展示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兼容并蓄与交错发展,最终归于一体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时间上梳理下华夏上古时期的主要城市遗址,以了解这些城市如何为我们今天的文明铺路。
1.1 良渚(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
浙江的良渚遗址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史前城市遗址,距今已有5300年。良渚遗址体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多个特征,因此它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包括规模宏大的城市建筑、完备的水利设施以及反映阶级差异的社会结构,这一切都表明该地早已具备了城市文明的雏形。
1.2 陶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与此同时,位于北方的山西陶寺遗址在良渚文化衰退的同时逐渐兴盛起来,成为龙山文化时期最大的聚落之一。陶寺出土的玉器、彩绘陶器及鼍鼓等物品,带有明显的良渚文化特征,这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文化背景的两种主要推测:一种认为陶寺上层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另一种则认为陶寺是良渚文化西迁的结果。
1.3 石峁(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随着陶寺文化的衰落,陕西的石峁遗址逐渐崛起,成为龙山文化后期的代表。陶寺和石峁曾有一段时间并存,但石峁最终取代了陶寺的位置。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陶寺社会发生剧变的背景——大量双鋬陶鬲的出现和与暴力相关的遗迹,表明陶寺可能遭遇了外部文化的侵袭。
1.4 二里头(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
在龙山文化之后,位于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迎来了新一轮的文化兴盛。二里头出土的铜鼎等文物显示,该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展至整个中原地区,也与历史文献中关于夏朝建立的记载相吻合。二里头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历史早期的国家文明特征。
2. 何为国家文明的判定标准?
2.1 西方的标准
在西方学界,文明的判定标准通常依赖于文字和冶金技术。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夏朝(或商朝)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国家文明。然而,由于夏朝的文字遗物尚未被发现,西方学界对夏朝的描述常常带有“传说中的夏朝”等不确定的语气。显然,强行套用西方的标准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良渚、陶寺、石峁等遗址的考古证据显示,在夏朝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已经具备了城市文明的诸多特征,如阶层分化、战争、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的出现。陶寺遗址中的人骨分析还揭示出“外来者”参与修建古城,进一步证明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
2.2 中国应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中国的文明判定标准应考虑到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及通过大型城市来组织社会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居民构成逐渐多元化,出现了不同阶层和复杂的社会分工,这意味着国家的雏形已经出现。
如果按照西方标准,陶寺和石峁等遗址只能算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这显然与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不符。
3. 夏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虽然很多历史教材中将夏朝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实际上,在夏朝之前,中国已有许多地方性政权的存在,且这些政权具有一定的文明特征。
3.1 虞朝
虞朝与夏商周并列,被视为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政权。《左传》记载中提到,虞、夏、商、周是古代的四大朝代。若将二里头遗址与夏纪年相对应,那么虞朝的遗址应当是良渚、陶寺和石峁等遗址。这些遗址代表了从新石器时代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过渡的历史轨迹。
3.2 舜的贡献
舜作为尧帝的继任者,推动了政权的现代化改革,设立了官职,制定了新的治理制度,标志着从方国到统一国家的转变。与古希腊文明类似,虞朝时期的权力更迭和区域霸主的崛起,预示着中华文明从方国到王朝的逐步演变。
4. 虞朝与古希腊
古希腊文明通常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城邦构成的。这与虞朝的制度安排有相似之处,后者也是由不同的方国组成,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统治结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虞朝的政治形态和古希腊的城邦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为我们理解华夏文明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良渚、陶寺、石峁等遗址的发现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古文明从小型聚落向方国、再到统一王朝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更为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