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斗将”就是敌我双方各派出一个将领进行单打独斗,这种现象在古代打仗时并不常见,只不过是个别现象。由于《三国演义》等古装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剧中大量“斗将”的现象才让人产生了误解,以为古代“斗将”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古代斗将并不像演义中的你来我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
真实历史上的斗将厮杀,要比演义中那些夸张的描述还要凶险很多。斗将就是要一鼓作气,一击必杀,给敌军造成心理上无形的压力。
《新五代史》中记载,后唐李存孝救援李罕之于泽州,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舞长槊,二马错蹬,将之力擒。
《宋史·毕再遇传》载灵璧之战中,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宋将毕再遇以左刀格其铁简,右刀砍其脑,金将坠马而死。
《明史》记载,明将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扩廓遣将来攻。傅友德单骑奋槊,力刺元将韩乙于马下,元军遂败去。
《三国演义》中对斗将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双方大战数十回合,甚至上百回合。而正史中所提到的斗将是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
演义中的斗将就如金庸先生小说里的华山论剑中的高手过招,他们可以比过几天几夜也不见分晓。而真实历史上的斗将则更像是古龙作品里的高手对决,一两招便分出胜负。
古代个人英雄主义在成千上万的军队面前作用并不是很大
《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
在崇尚武力的年代,并不是如同演义中所描述的情形,两军对垒时斗将是寥寥无几的。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主将的指挥才能,而不是主将的“匹夫之勇”。
在冷兵器时代逞匹夫之勇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些勇武之人正因为逞一时之勇而付出了代价。下面观景就给大家讲一个“逞匹夫之勇”的小故事。
东晋十六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当时很有名的万人敌,他叫张蚝。张蚝臂力过人,是能抓着牛尾巴拽着大公牛倒着走的那种。
张蚝在投靠诸侯张平后,不但深受其器重,还被张平收为义子。在张平与前秦的战事中,张蚝所向披靡,因此称为“不败”将军。
为了对付张蚝,前秦方面特别派出了邓羌和吕光两位名将出手,最后才合力将张蚝活捉。张蚝虽然勇猛但也害怕被杀,就投降了前秦。此后便成为了苻坚的爱将,因其战斗作风勇猛,生活作风严谨,还成为前秦军中之典范。
就是这样一位“勇猛无敌”的将军,却在淝水之战中差点丢了性命。当时张蚝带领一对人马与东晋精锐的北府军对峙,他狂妄自大的老毛病又犯了,率先冲向敌军。
一场惨烈的厮杀就这样开始了,让这位万人敌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有把北府军打败,还被杀的丢盔卸甲,险些丢了卿卿性命。
在历史上像张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即使力能举鼎,力大如牛,在真正的战争大场面中,个人武力对战争的胜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古代历史上记载的斗将故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武将有过斗将的经历,例如隋唐时期是名将尉迟敬德、秦叔宝、薛仁贵等人。而五代十国中的李存孝更是单挑独斗的好手。
根据《新五代史》中记载,后唐李存孝救援李罕之于泽州,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舞长槊,二马错蹬,将之力擒。
话说李存孝来到泽州城下,梁军对李罕之喊话道:“您常依仗的不过是太原的势力(即李克用军),现如今潞州已经归附于唐,唐朝大军已包围太原,沙陀族(指李克用)将找不到巢穴可以躲藏,您还有谁可以依靠而不降?”
李存孝听后不怒反笑,我这是来解围的,不是来听你们劝降的。如是就亲率精骑5百围绕梁军营寨示威,当他看到梁军有一将领长的肥胖就心生一计。
李存孝对着梁军大呼道:“我们沙陀族之所以找巢穴,是为了用你们的肉来给将士们吃,快找个胖的来和我一战,我们还等着杀‘猪’吃肉呢!”
梁将邓季筠虽然身材肥胖,但却是梁军中的一员骁将。当李存孝说他是猪是怎么,邓季筠被气得火冒三丈,就请求出战。邓季筠提枪策马快速向辱骂他的李存孝冲去。
李存孝舞槊迎战,两人一照面,邓季筠一枪刺向李存孝心脏部位,想要来个“一枪毙命”,但武艺高强的李存孝根本就没有把他放眼里,提槊一拔把邓的枪隔开,在两人错马时,伸手将他生擒。
结束语:
在以武力至上的年代里,历史上对于斗将现象的记录却是寥寥无几,这里面印证了“匹夫之勇”并不能在现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些莽撞之人反而讨不到好处,甚至因一时兴起而丢了性命。反观一些历史上的名将,他们虽然不喜欢“独斗”,但却能带领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