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为秦国挡住六国无数次的进攻,汉武帝为何却要毁掉它?
迪丽瓦拉
2024-11-16 20:19:46
0

原标题:函谷关:为秦国挡住六国无数次的进攻,汉武帝为何却要毁掉它?

前言

函谷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战略要地,曾经为秦国挡住六国无数次的进攻,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屏障。然而,当汉武帝在位时,却偏偏要毁掉这座关隘,这引发了无数人的疑问与争议。

那么,为何一个曾经如此重要的关隘会被毁掉?汉武帝的这一举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真相。

一、军事结构的变革,函谷关地位渐失

在战车为主导的先秦时期,函谷关作为连接关中与中原地区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座坐落于秦岭之巅的关隘,曲折狭窄,林木苍翠,车马难行。任何试图由此通过的军队,都将遭受重创。正如当年蹇叔对儿子的叮嘱:"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这种险峻的地形,正是先秦时期战车部队的克星。当时的战车多为木制双轮独辕结构,车身宽长达3米,需要四匹马拉动。在崤函古道这样的狭窄山谷中,它们根本无法纵横驰骋。

只能艰难地从谷底的相对平坦之处缓缓前行,成为敌军攻击的绝佳目标。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军队的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兵和骑兵开始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力。

他们行军更加灵活,不再被函谷关的地形所限制。绕道别处,也未尝不可。安史之乱时期的两次战役,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变革。756年,唐将哥舒翰在灵宝西原与叛军交锋,被困于狭路之中,无计可施。

叛军乘机从南山越岭而来,将官军前后夹击,大获全胜。一年后,郭子仪与叛军再战新店,叛军占据高地,回纥骑兵从南山袭击官军后方,叛军遂溃。

这两次战役充分说明,在步骑兵时代,函谷关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它的战略地位正在逐渐式微。曾经的险要关隘,如今已成为可以绕过的障碍。军事格局的变迁,注定了函谷关的命运。

二、汉武帝扩张中央权力,函谷关东迁

作为一代英明君主,汉武帝深谙集权的重要性。为了加强中央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就包括扩大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地区权力范围。

在汉武帝的统治时期,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政治上,设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实行"刺史"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措施无一不体现了汉武帝集权的决心。

而函谷关的东迁,正是这一进程的一个缩影。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将函谷关东迁至新安县,并在此设立弘农郡,归长安管辖。这一舍旧谋新的决策,使得长安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关中地区,一直延伸到洛阳近郊。

对于这一决策的原因,史书上有不同的解释。应劭等人认为,是楼船将军杨仆出于私心,请求汉武帝迁移函谷关。然而,也有学者质疑这一说法,认为杨仆当时并无立下什么了不起的功勋,不足以提出如此重大的要求。

无论如何,函谷关的东迁无疑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标志着中央政权正在向东扩张,将更大范围的地区纳入直接管辖之下。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汉武帝对于统一王朝的执着追求。

三、新函谷关的设置,失去天险之名

随着函谷关的东迁,一座新的关隘也应运而生。它坐落于新安县境内的两座土丘之间,地形平坦,已不复先前的险要。更重要的是,它已失去了屏卫关中的作用。

从洛阳出发,前往西安有两条路线可选。北道经今天的新安、渑池,直达函谷关;南道则绕道宜阳,沿洛水西行。无论走哪一条路,最终都必须在函谷关会合,方能继续西进。

然而,新函谷关的设置,打破了这一格局。来自关东的军队,完全可以绕过新函谷关,直捣黄龙。它已不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关隘,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军事格局的转变。在战车时代,函谷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连接关中与中原的必经之路。但随着步骑兵的崛起,军队的行动范围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固有的道路。

新函谷关的设置,无法阻挡来自关东的进攻,它的军事价值已大不如前。更有甚者,新函谷关的地理位置也大大削弱了它的防御能力。

先前的函谷关坐落于秦岭之巅,险峻异常,车马难行。而新函谷关则位于两座土丘之间,地势平坦,丝毫不见当年的威武雄壮。它的设置,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军事需求。

四、新函谷关的没落,潼关崛起

果不其然,在新函谷关设立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它都很少扮演重要角色。西汉末年,绿林军西征长安,王莽的军队选择在华阴自守,而非新函谷关。

更始帝时,赤眉军东征,他也是在弘农而非函谷关布防。到了东汉末年,董卓退保长安,更是将重兵布置在黾池、华阴、安邑等地,对新函谷关视而不见。

这些战役的情况,充分说明了新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它不再是守卫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反而成为可以绕过的障碍。军事行动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了其他地区。

新函谷关的没落,为潼关的崛起留下了空间。这座新兴的关隘,很快取代了新函谷关,成为守卫关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潼关的地理位置,比新函谷关更加险要。它坐落于黄河之滨,两岸悬崖峭壁,车马难行。这里曾经是秦汉时期西行必经之路,任何企图由此通过的军队,都将遭受重创。

正是凭借着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潼关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在此与叛军展开激烈交战,最终取得胜利。此后,潼关更是成为守卫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新函谷关的地位日益势微。它不再是军事行动的焦点,反而成为可以绕过的障碍。这一变化,标志着函谷关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

结语

函谷关的东迁,绝非一蹴而就。它背后蕴含着军事格局的深刻变革,以及统一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

这座曾经的天险,最终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永远铭刻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之中。

从战车时代到步骑兵时代,从先秦到汉武帝,函谷关的命运变迁,折射出中国军事史的一个缩影。它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而它的东迁,则标志着中央政权向东扩张的决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红色故事绘丨《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原创 神... 1986 年盛夏,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考古现场被一场暴雨笼罩。当考古队员掀开层层夯土,两座堆满青铜器的...
原创 他... 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之际,电影《长津湖》上映,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在激烈战斗中的坚强意志。影片展现了志愿...
原创 从... 在三国历史中,蜀汉的五位名将中,除了马超的死亡年岁被《三国志》明确提到,其他几位名将的出生年份和去世...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原创 张... 若张作霖未死,东北军能否抵抗九一八?——如果少帅接手后的正确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偶然间翻阅了几本民国...
原创 蒋...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国近代那个硝烟弥漫、百姓苦难深重的特殊时期,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通过搜...
原创 残... 残唐五代之时,社会动荡,英雄豪杰纷纷崛起,成就了这段历史的传奇。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涌现了十六位...
原创 历... 作为当今世界拥有最大国土面积的国家,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横跨欧亚大陆,尽管其政治核心主要位于欧洲部分,但...
原创 吕...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字数相近,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文丨煜捷...
风雨兼程 初心如磐,祝中国共产... 从1921年到2025年,104年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奋斗将一项项伟...
美国早期贸易逆差的根源 弗朗茨·泽维尔·哈伯曼 (Franz Xaver Habermann)。 Vuë de Boston...
学术争鸣丨“千斯仓”宋代钞版辨... 编者按: 2024年适逢纸币诞生千年,在中国纸币研究中始终无法回避的就是“千斯仓 ”钞版和“行在会子...
让考古遗址“保下来”“活起来” 考古遗址,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山西陶寺...
原创 抗... 兰州和平门:短暂的名字与深远的历史印记 兰州的“和平门”,这个名字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却承载了丰富的...
评弹新声忆峥嵘 《足迹·忆陈云...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7月3日报道:“市河潺潺映古今,阵阵弦歌忆伟人。强国复兴今正是,薪火相传赤子心。”一...
原创 李... 1978年5月,曾经的抗战英雄王近山已经临终,但在他临终的时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时...
原创 雍... 《雍正王朝》中,胤祥的身份虽然未明确交代,但剧中通过多次提到他母亲的高贵背景,间接揭示了他的非凡出身...
原创 一... 声明:本文内容均综合网络资料及个人观点撰写,请知悉。 有一种说法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一个军竟然配...
刘备为何不用张飞,而以魏延督汉... 全文共1993字 | 阅读需5分钟 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中王刘备回到成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