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山西博物院看展,一进展厅就被玻璃柜里的青铜器勾住了眼。那是件商代的兽形觥,看着像只蹲坐着的怪兽,浑身刻满了花纹,连犄角上都缠着云雷纹,密密麻麻的纹路在灯光下忽明忽暗,突然就觉得古人喝酒可能真不是件随便事儿。
你别说,这青铜器摸上去(当然只能隔着玻璃比划)沉甸甸的,壁厚得很。讲解员说这玩意儿高 21 厘米,长 24 厘米,光看数字没感觉,实际端着估计得俩手使劲。最有意思的是它盖子上的龙首,眼睛凸出来,鼻子翘着,正好和前面的流口扣成脖子的形状,颈子上还刻着锯齿状的扉棱,从盖头一直延伸到中间,跟故意让人摸准位置似的。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种纹饰不是随便刻的,商周人喝酒讲究多,举杯子的角度、盖子打开的幅度都有讲究。
展厅角落里还有件更逗的,叫鸮卣,长得圆滚滚的像两只背靠背的猫头鹰。按说商代的青铜器都透着股凶劲儿,可这玩意儿瞪着俩大眼睛,肚子上的羽毛纹一圈圈的,居然有点萌。讲解员说这在古代是战神的象征,我瞅着倒像个卡通摆件。不过你仔细看它翅膀上的纹路,每片羽毛都刻得清清楚楚,边缘还有小锯齿,倒酒的时候手指肯定得扣着这些纹路使劲,想急都急不来。
转个弯又看见件三牺尊,肩膀上焊着三个牛首,牛角弯成 S 形,眼睛鼓得溜圆。牛鼻子上还刻着鼻孔,连嘴巴闭着的纹路都清清楚楚。最绝的是牛首之间的空档,全填着小兽面纹,每个兽面都有圆眼睛、弯眉毛,周围还绕着云雷纹当背景。说实话,光看这纹饰密度就知道不简单,古人举杯的时候视线扫过这些花纹,估计就知道该怎么端杯子、怎么敬酒了。
以前总觉得古人喝酒跟电视剧里似的,拿起杯子就干。看了这些青铜器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就说那鸮卣,盖和身子严丝合缝,想打开得找准角度;兽形觥的流口设计得刚好能控制酒量,想大口灌都不行。那些扉棱、兽纹不光是好看,更像是给手指找位置的标记,就像现在的茶杯把手,只是古人的设计更复杂。
有个细节特有意思,这些青铜器的纹饰都分层次。兽形觥的盖子上是兽头纹,身子上又以三条扉棱为中心组成大兽面,口沿下还有卷尾巴的夔龙纹,圈足上居然还有夔凤纹。等于说喝酒的时候,眼睛往下看是一种纹,平视又是另一种,举杯的时候说不定还得让对方看清杯子上的纹饰,这哪是喝酒,分明是在走流程。
讲解员说商代人好酒,但酒器分得特细:爵、角是喝酒用的,斝是温酒的,尊、卣是盛酒的,连调酒都有专门的盉。这么多器具摆一起,光辨认用途就得花功夫,更别说每种器具的纹饰还不一样。你说古人宴会的时候,是不是得先盯着杯子上的花纹确认身份,再按规矩敬酒?
最让我琢磨不透的是鸮卣。现在猫头鹰总被当成不吉利的象征,可商代人却把战神的寓意刻在酒器上。想象一下,一群贵族捧着猫头鹰造型的酒器,对着上面的羽翼纹敬神,估计动作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纹饰。这种对器物的敬畏,大概就是仪式感的来源吧。
看展的时候遇到个老先生,他说这些青铜器的壁厚不均匀,斟酒的时候必须慢慢倒才能不洒。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逼着人放慢动作吗?就像现在喝茶讲究慢斟细酌,古人用这些笨重的青铜酒器,光是端稳杯子就不容易,哪还能像现在这样豪饮。
离开的时候回头看了眼那只兽形觥,灯光下它身上的纹饰还在闪。突然觉得这些三千多年前的花纹特别鲜活,仿佛能看到古人举杯时,手指沿着扉棱滑动,目光扫过兽面纹的样子。原来仪式感不一定需要规矩条文,有时候一个纹饰的弧度、一道刻痕的深浅,就把该有的礼数都藏进去了。
你们要是见到这种刻满花纹的青铜酒器,敢不敢大口喝里面的酒?我估计捧着的时候就得战战兢兢,生怕辜负了那些密密麻麻的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