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明朝会在土木堡之变中遭遇如此惨败?在英宗登基之前,明朝经历了朱元璋、朱棣的长期治理,在仁宗、宣宗两位皇帝在位时,国家进入一个空前的繁盛阶段,人们称之为“仁宣之治”。因此,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在短期内直接带来明朝的衰落呢?根源并非单一,且与当时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密切相关,这场战争是明英宗所发动的,结果却得不偿失,耗费极大。
一、南北矛盾
英宗在位时期,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异常紧张,核心冲突呈现出明显的“南北矛盾”格局。北方的瓦剌势力逐步壮大,其首领也先不断扩张势力,向西出兵攻打哈密、沙州,向东对乌良哈、女真等部落施压,威胁逐渐逼近边境。同时,也先反复挑起事端,与明朝对峙不退,明朝对其采取相对姑息的政策,“所赐财物亦岁增”,试图以物质安抚来换取短期平静,但也先贪得无厌,“复虚其数(指贡使)以冒廪饫”之举不断加剧了紧张局势。与此同时,明朝的西南边陲也风声鹤唳,麓川土司思任法频繁派兵扰边,其前锋甚至越过怒江、澜沧江,麓川的势力已渗透到云南腹地。早在明初,明麓川便有冲突,思任法任后一方面遣使朝贡,另一方面却积极备战,四处兴兵扩张。此时明朝处在一个两难境地:要不要将主力集中于北部对瓦剌,还是必须分兵对付日益活跃的麓川?
二、三征麓川
在英宗初年,王振干预朝政,对麓川问题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他影响。于是自正统六年起,明朝调动大军,连续发动对麓川的征讨,形成三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征讨发生在正统六年(1441年),由定西伯蒋贵、兵部尚书王骥统帅,来自南京、湖广、四川、贵州等地的约15万军队参战,同时还动员了20余万土司兵。明军取胜后,麓川方面的挑战并未消失,思机发、思禄发等人继续图谋“恢复”据麓川的势力,遂在1443年5月,英宗再次派王骥、蒋贵率兵5万,外加20万余土司兵,进行第二次征讨。经过数年的交锋,明朝最终取得胜利,率军班师回朝。然而战事并没有就此停止,正统十三年(1448年),王骥、宫聚奉命率军第三次征讨麓川,才真正基本平定了麓川之乱。
三、损失惨重
为了应对麓川之役,明朝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与财政资源。官方军队合计超过三十万,土司军则约七十万,总兵力达到上百万;此外,转运粮饷所需的官兵、民夫亦有三百余万人参与。根据明朝官员的统计,麓川连年用兵,损失相当惨重,死伤众多。财政方面的支出同样空前,与战事直接相关的“转饷半天下”现象使百姓负担加重,财富也在不断流失。与此同时,国家不得不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导致北部边防的力量日益空虚,防线因之趋于薄弱。不可否认的是,麓川之役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朝对云南的控制,但英宗与王振等人未能从全局着眼,真正细分析哪里才是最大的威胁。对明朝而言,当时最大的威胁并非远在万里之外的麓川,而是近在门槛之内的瓦剌。原本完全可以在剿抚并用之间实现对麓川的治理,但投入重兵导致资源分散,得不偿失。正如后来的史学家高岱所评述,这种“轻病重疗,举措大谬”的决策,成为明朝走向衰落的一段重要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