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东吴阵营里,存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偏将,名叫马忠。尽管其军阶卑微、出身普通,但他却常被后人称作真正的“大将终结者”。他曾以出其不意的手段擒获关羽、射杀黄忠,因而一时名声远播,风光一时。但这一生他始终未被任重任远,官职多半停留在偏将之位,晚年甚至连性命安全都濒临风险。
史册对他并不偏爱,甚至在《三国志》中也没有独立的传记。他属于东吴名将潘璋的部下,因此在《三国志潘璋传》中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记载:“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正是这句看似平淡的记录,点明了马忠在东吴战争中的功绩根源:他就是那个直接参与擒拿关羽的人。
关羽败走麦城之时,吕蒙设计布下埋伏。描写中写道:“关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全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马忠所获。”潘璋在接到吕蒙的命令后,派出首 linha 的部队进行生擒关羽的行动,指挥者正是这位年轻的部将马忠。马忠不负重望,深谙“射人先射马”的战术,即便面对万人敌的武圣关羽,也毫不怯场。
行动之中,首先让士卒齐声高喊,以壮声势;随后命令众人同时出击,用十道绊马索将关羽的宝贝赤兔马绊倒,紧接着便生擒关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由此可见,马忠是一位年轻、身份卑微却心思缜密、善于布阵与巧取胜机的将领。他立下了如此盖世之功,却得到孙权仅仅赏赐一匹马的少量回报。
因此,马忠无愧于“大将终结者”的称号;毕竟他也让五虎将之一的黄忠落入自家手中,成为其斩杀的对手之一。
在猇亭之战,黄忠与潘璋的军队兵锋交错,潘璋的部将史迹在三回合之内就被斩杀,黄忠虽老却依然战力不减,显现出老当益壮的气势。随后潘璋亲自与黄忠交战,仍未见胜绩。次日,潘璋设伏让马忠埋伏好,自己则率军去挑战黄忠。战斗重复而激烈,最终潘璋假意示败撤退,黄忠追击至二十里外,四周声势震天。马忠率领伏兵齐出,将黄忠困于中路。只见马忠拉满弓弦,一箭射中黄忠肩膀,正是这一箭夺走了黄忠的命。夜里黄忠因失血过多,终于在营帐中辞世。
由此可见,马忠不仅擅长出奇兵,指挥得当,而且箭术高超,能以一箭定乾坤。
即便有这两桩大功,马忠的升迁依然没有随之而来,始终只是偏将。汉末三国群雄并起的时代,许多英杰已渐渐凋零,但人们对英雄的情感仍在延续,因此像马忠这样的新锐人物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后来潘璋被关羽之子关兴所杀,而糜芳、傅士仁却被马忠所俘,然而二人趁马忠不备,刺杀了他,并将其首级献于刘备,结局也颇为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