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府早已筹谋已久,一场暗潮汹涌的政变终于揭开帷幕。李世民与心腹商议后,决定趁机发动兵变,除掉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逼迫父皇李渊让位。当天清晨,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亲信随行入宫,在玄武门周围埋伏精锐,严阵以待。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由此可见,当日参与者皆为秦府的核心武将,记载比起本纪更显可信。
另一边,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未察觉阴谋,依旧如常入朝。骑马经过玄武门时,气氛虽肃然,但他们未生警觉。高祖李渊此时已收到风声,急忙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近臣,试图应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建成、元吉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局势一触即发。
当李建成与李元吉带着护卫行至临湖殿时,心中渐觉不安,从细枝末节间察觉到危机,立刻掉转马头,欲急返东宫。李世民发现行踪已露,立即策马追击。李元吉心乱意慌,先行张弓欲射,却因慌乱不成,三箭皆虚,毫无威胁。李世民见状,索性亲自引弓,箭如流星般飞出,一箭正中李建成,将其射死。
《资治通鉴》有云:“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此时尉迟恭率七十余名伏兵赶至,众将合力放箭,李元吉被射落马下。但变数骤起,李世民的坐骑忽然受惊狂奔,闯入林中,他被树枝拦住,从马上重摔落地,顷刻之间竟难以起身。李元吉趁机夺弓扑上,几乎将李世民扼杀。危急关头,尉迟恭快马而至,厉声叱喝,李元吉心胆俱寒,只得弃敌,转身欲奔向武德殿,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不给机会,疾射一箭,齐王当场毙命。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亦记:“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记述详尽,足见情势险恶。
太子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已死,悲愤叹息:“怎能在太子在世时享其恩惠,而如今一死便弃之不顾!”于是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东宫与齐王府两千精兵急驰玄武门,欲为二人报仇。冯立等击杀了玄武门守将云麾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后,感叹说:“也算是略尽微薄之力,告慰太子在天之灵。”薛万彻更是击鼓呐喊,欲率兵攻打秦王府,一时间秦王府上下人人自危。
危局之际,尉迟恭提着建成与元吉的首级示众,东宫、齐王府兵马见状,心胆俱裂,瞬间溃散。薛万彻仅率数十骑仓皇逃入终南山。至此,玄武门之变尘埃落定,李世民赢得彻底胜利。
这场政变虽筹划已久,却危机四伏。若当初李建成能及时逃入东宫,或奔至皇帝寝宫,李世民极可能被定罪为逆贼,遭灭族之祸;若李元吉能一箭射杀李世民,秦王阵营亦会土崩瓦解。但历史没有如果。李世民在危急关头的果断,亲手射杀太子,才是逆转乾坤的关键。此役既显其冷静与勇毅,更昭示了他天生帝王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