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年,金国在短短十年内便成功消灭了辽国,紧接着两年后,金国发动南侵,攻入北宋并成功俘获了徽帝和钦帝,北宋因此灭亡。赵构则在南京的应天府(现今河南省商丘市)继位,成为新的帝王。绍兴八年,宋高宗在南方正式设立了临安为都城,开始了历史上被称为南宋的新时代。尽管金国屡次派兵南下,依然未能彻底征服南宋,最终局势发展成宋金对峙的局面。那么,金国未能彻底统一的原因,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江南地区的湿热气候成为金国的巨大挑战。女真族以骑马、勇猛、耐寒、能忍饥劳等特性闻名,尤其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耐寒能力,使得金军在南方湿热的气候中感到非常不适。金国的士兵在这种环境下难以适应,甚至连粮草的储存也遭遇困境,影响了战斗力。金兀术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曾经说道:“江南卑湿,粮储不易,恐无以成功。”(《金史·刘豫传》)
此外,长江这道自然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金国的扩张。长江的地理位置让南宋稳固地占据了江左,借此化解了金国骑兵的优势。而金兵擅长骑战,却在水战上并无优势,这使得金兀术深感无奈,曾叹道:“南军使船如使马,奈何!”长江的水域使得南宋能够充分发挥水军的优势,而金国骑兵的强项反而无法施展。
江淮地区作为南宋的第二道防线,地形复杂且水网密布,使得金国的骑兵在此地的优势也难以发挥。水道纵横交错,湖泊众多,金国的骑兵如同猛兽被困在狭小的笼子里,无法施展出他们的威力。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极大地限制了金军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
与此同时,金国的政局内部也充满了动荡不安。金太宗在南宋建立之初便去世,年轻的金熙宗继位后,权力被大臣如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和完颜昌等掌控,彼此间各怀心思。完颜昌曾在开封执政,企图与宋朝建立和解关系,但因谋反被处死。金兀术接掌政权后,采取强硬手段,坚定支持对南宋的侵略,但在刘锜、吴玠和岳飞等将领的多次抵抗下,金国的军事进攻屡屡失败。金国内部裂痕逐渐加深,政局也变得更加复杂,朝廷中时有内讧,外有敌国侵扰。金兀术去世后,金熙宗沉迷酒色,极度腐化,金国的政治腐败愈演愈烈,最终被权臣完颜亮所弑。
金国的国力本身也较为薄弱。作为曾经的辽国附属国,金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不强大。女真族本为游牧民族,文化相对落后,尽管成功吞并辽国,却未能有效治理辽阔的中国土地。金国与南宋的冲突并非单纯为灭国,而是为了争夺财富。为了防止宋朝反扑,金国掳走了徽帝、钦帝及其亲王、妃子等人。即便如此,金国也难以全力支持黄河南岸的战局,甚至设立了伪楚、伪齐等傀儡政权来对抗南宋。但刘豫的伪齐根本无法抵挡宋军的反击,最终不得不向金国求援。金军在这一过程中屡屡败于宋军,最终不得不重新审视南宋的局势。
金国逐渐意识到其无法彻底灭掉南宋,尤其是在高宗和秦桧主张和谈的情况下,双方经过长期的军事对峙,终于达成了和议。与此同时,金国也面临着来自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蒙古部落逐渐强大,成为金国北方的潜在威胁。金熙宗曾试图派兵征讨蒙古,但遭遇惨败。由于背后危机重重,金国不得不分散兵力,无法全力集中对南宋的进攻。
在南宋成立初期,许多忠诚的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等纷纷崭露头角,他们勇猛善战,屡次击退金军,极大提振了南宋的士气。而金国的老将逐渐去世,原本的战力日渐衰退,士气也受到严重影响。南宋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恢复了战斗力,面对金国时也展现了不容忽视的韧性和决心。这一对比,展现了历史变迁中的巨大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