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李在明携夫人启程前往美国,开始了他的重要访问。次日,他在华盛顿的一家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明确表达了韩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新定位。他强调,韩国不再能够继续依赖过去的“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模式。他认为,现如今,韩国必须根据全球变化重新审视与美国、中国的关系,并找到新的平衡点。
李在明指出,美国目前对中国的战略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而韩国在此背景下不能在行动上与美国形成对立。他强调,过去依赖美国的“安美”模式和依赖中国的“经中”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必须转变。此番言论被广泛解读为韩国将改变对华政策的重要信号。
在详细解释自己立场时,李在明提到,全球竞争的核心正日益转向供应链争夺,美国正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意图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因此,韩国也必须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同时,李在明表明,韩国不会做出违背美国意愿的行为,这是他对美国立场的明确回应。
李在明的这些表态并非空穴来风。回顾过去,特朗普政府曾强烈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甚至威胁将韩国驻美军基地的土地所有权交还美国。美国还对韩国施压,要求其停止向中国供应高端芯片,并提出对韩国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这一系列举动无疑加剧了韩国与美国之间的摩擦。
然而,李在明的言论很快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回应。不到24小时后,中国宣布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赴中国参加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消息立即引起韩国的高度关注,因为金正恩的此次访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将金正恩排在普京之后接待,显示了对朝鲜的高度重视,也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始终是最关键的力量。
有分析认为,金正恩的访问是对李在明言论的一种间接回应。通过这一举动,中国不仅强化了与朝鲜的紧密关系,也提醒韩国,不容忽视中国在半岛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此时,李在明政府面临着一个非常复杂的外交难题。中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与中国的贸易占其总贸易额的20%。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韩国对中国的依赖更加显著,超过了75%。如果韩国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受阻,短期内可能会导致韩国GDP下降3%,而长期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8%。
然而,韩国的安全又离不开美国。美国在韩国驻有2.85万名驻军,且美韩之间有着紧密的防御条约,这为韩国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局势依然紧张。今年上半年,半岛的军事摩擦事件增长了27%,朝鲜士兵还曾越过边境。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李在明试图在安全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
在此背景下,李在明也做出了双重外交举措。尽管他在美国的演讲中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但他同时派遣了前国会议长朴炳锡作为特使访问中国,传递了他希望恢复中韩关系正常化的意图。中国外交部对此做出了回应,强调中韩地理接近、经贸往来深厚,期待韩国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排除外部干扰,深化合作。
与此同时,朝鲜方面对李在明的言论表现出强烈反应,朝中社发布长篇文章,批评李在明的立场是对朝鲜的“侮辱”。朝鲜一直将韩国视为“永远的敌人”,并明确拒绝以“无核化”为前提的任何对话。朝鲜还强调,核政策已写入国家法律,除非全球战略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否则朝鲜不会改变其核政策。
李在明的立场变化也引发了国内的不同声音。韩国民众对美韩同盟的信任度降至近五年来的最低点,仅为56%。尤其是在年轻人中,78.5%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今年4月,首尔建国大学内的中国美食街还发生了激烈的抗议活动。这一切都表明,李在明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压力。
李在明在反对派时期曾主张亲华政策,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推动与中俄的互动。上台后,他虽然停止了对朝鲜的扩音广播,并提出阶段性履行既有协议,但如今他明显在立场上发生了转变,这无疑使得他在外交政策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为敏感和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美韩联合军演仍在持续,而朝鲜则继续推进核武器发展。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李在明政府在确保与美国的安全同盟关系的同时,还需谨慎维护与中国的经济纽带,同时考虑朝鲜因素及中国在半岛问题中的作用。
每一个外交决策都充满挑战,李在明政府必须在全球大国的夹缝中寻找微妙的平衡。而对于韩国而言,大国博弈从来都不是选择题,而是平衡题。单纯拆东墙补西墙,只会导致两边的墙体同时倒塌,最终把自己压垮。如果有一天,中国不再购买韩国产品,韩国经济将遭遇巨大的冲击。
在大国博弈中,小国的处境极为艰难,而目前美国正在对韩国施加巨大压力,要求其明确站队。未来局势的走向值得我们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