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封建王朝表面上是以世袭制来传承江山,但实际上,在很多朝代里,皇位的更替仍然离不开血雨腥风。特别是皇子之间,能否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登基,而自己却要屈居其下,甚至还要行跪拜之礼,称呼对方“万岁”?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多少兄弟反目成仇,亲手相残。父亲的身份注定了这些孩子自出生起就被卷入储位之争,直至其中一人笑到最后,才能定乾坤。
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世誉为一代明君,但在夺取储位时,他并没有表现出仁慈犹豫。也许他起初并不想亲手对兄长下手,可若他不先行反击,等待他的,极可能就是暗杀和死亡。少年时期的李世民便随军征战,还曾受到隋炀帝重用,被拜为大将。后来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李世民又带兵征讨各方割据势力,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威望极高。
自从成为秦王起,李世民就深受众多英雄豪杰的拥戴。在外界看来,这样能干的儿子最适合继承皇位。或许李世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李渊依旧坚持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作为长子,自然也并非庸才,他同样勇敢机敏,立下过不少战功。然而,由于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手握重兵,战功更为显赫,他心里难免不服,觉得自己出生入死,不是为了给大哥铺路。太子之位落在李建成头上,对李世民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李建成心里也清楚,弟弟在军功和声望上远胜于自己,若放任其发展,即便自己继位,也难以稳固皇权。于是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与弟弟李元吉结盟,明里排挤,暗里算计,甚至曾在深夜邀请李世民饮酒,并暗下毒药。幸好李世民侥幸未死,虽然吐血不止,但他已明白,若不反击,早晚会被兄长彻底铲除。
不仅如此,李建成与李元吉还多次与李渊后宫妃嫔合谋,在皇帝耳边不断进谗言,罗织罪名,试图挑拨父子关系。作为君主,最忌讳的就是子嗣谋逆,即便李渊愿意相信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儿子,也抵挡不住太子一党的反复进谗。
走投无路之下,李世民终于在公元626年,率领多年追随的部将,在玄武门外设下埋伏。几兄弟刀兵相向,毫不留情,血脉之情早已被权力欲望压倒。最终,李建成死于弟弟的箭下,他的五个儿子也被一并诛杀,全家被逐出皇籍。至此,储位之争尘埃落定。李渊无奈之下,封李世民为太子,仅两月后便传位于他,自号太上皇。
世人常说“最无情的莫过帝王家”,李世民的确在储位之争中显得冷酷。但他是否真的毫无情义?要知道,李渊的四个儿子皆为窦皇后所生,是真正的一母同胞。李建成年长李世民十岁,兄弟幼时想必也有过亲密无间的时光。只是到了夺权关头,他们依然挥刀相向。
这场政治斗争让李世民被视为篡位者,但在2005年,当西安发现李建成墓葬时,人们看到了李世民为兄长亲笔撰写的墓志铭。这块石碑如今仍存于西安博物馆,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字迹依然清晰。墓志铭全文仅五十五字,简洁地记载了李建成的身份、死期与安葬之地,没有任何生平功绩的记载。李世民在贞观二年追封兄长为“息王”,并三度改谥号,但在墓志上,他几乎只写下最必要的信息。
这或许是李世民刻意的选择。他不愿让后人再提及这段血腥的往事,而“隐”这个谥号,也暗示着他想把这段记忆永远埋葬在黄土之下。如果他真心憎恨兄长,本可以借墓志落笔大加诟病,但他没有。或许在幼时,窦皇后早逝后,李建成对弟弟们仍有照顾之情,而李世民对兄长的感情一开始也是真挚的。只是当皇权的光芒遮蔽双眼,他们都不得不为自身生存与权势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