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秦琼传》里记载道:“叔宝每随太宗征伐,敌营中若有骁勇之将,披坚执锐,炫耀兵马,出入纵横,太宗往往为之震怒,便命叔宝前去迎战。叔宝受命后,策马挺枪,直入敌阵,往往一击必中,所向披靡,万众纷纷退避。”
由此可见,在隋唐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秦琼秦叔宝的确是一位能够独闯敌阵、勇冠三军的猛将。他手持长枪或锏,驰骋疆场,不知多少次在万军丛中击杀敌将,声威赫赫。
然而,在后来的《隋唐演义》系列作品中,秦叔宝的武力设定有所削弱,形象更注重忠勇与家国情怀。但无论如何,他依旧是全书的核心人物之一。尤其是他的家族,在整个隋唐演义体系中都有重要戏份,从秦旭一代开始,延续数代,形成了赫赫有名的“护国公秦家”。
第一代:秦旭
秦琼的祖父秦旭,是秦家最早见于演义的角色。关于他的身份,版本有所不同:
在《说唐》中,秦旭是北齐的宰相兼亲军护卫,忠心耿耿地守护齐主于晋阳城。北周大军压境时,他坚守一月,最终城破战死,血染沙场。另一种评书版本则把秦旭设定为南陈太宰,同时是家传兵器秦家锏和秦家枪的继承人。隋军渡江围金陵,他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以死殉国。无论北齐还是南陈版本,秦旭始终以宰辅之尊、忠臣之节留名。
第二代:秦彝
秦旭的儿子秦彝,同样是骁勇之将。传说中他有一妹秦胜珠,嫁与燕国公罗艺,生下罗成,使得秦琼与罗成成了姑表兄弟。
在《说唐》中,秦彝任北齐武卫大将军。父亲战死后,他悲愤欲绝,托付妻子宁氏携子秦琼逃离,而自己则披挂上阵,与隋将杨林血战,终力尽而亡。另一说法中,他是南陈马鸣关大帅,与杨林大战三昼夜,英勇战死。秦家的血脉,也就此由幼小的秦琼延续下来。
第三代:秦琼
到了秦琼这一代,秦家家声达到鼎盛。他是隋唐第十六条好汉,驰骋于黄河两岸,威震山东六府三州。秦琼不仅武艺超群,更重情重义,孝顺母亲,交友广阔,堪称当世英杰。
在瓦岗起义中,他统领裴元庆、罗成等猛将,声势浩大。投唐之后,更屡建奇功:美良川三鞭换两锏击退尉迟恭,夜取三关,连败诸王,为李唐立下赫赫战功。李渊嘉奖他为护国并肩王、天下都督大元帅,还赐下打王双锏。
可惜到贞观年间,秦琼年老体衰,虽再度挂帅扫北,却中了祖车轮之计。此后他病重去世,但仍以英魂附在哭丧棒上,随子秦怀玉出征,为唐朝尽忠至最后一刻。
第四代:秦怀玉
秦怀玉是秦叔宝之子,更是唐太宗的驸马。少年便武艺高强,在罗通扫北、征东时屡立战功。尤其在三江越虎城下,他带孝上阵,哭丧棒击破盖苏文飞刀,令秦家威名再振。
可惜在与苏宝同交战时,因双锏意外坠落,被活活砸死,结局令人叹惋。李世民痛哭,为他画像麒麟阁,留名青史。
第五代:秦汉与秦英
秦怀玉有二子:长子秦汉,自幼失散,后拜王禅老祖为师,精通奇门异术,下山助薛仁贵平西,功成封侯。次子秦英(又作秦梦),脾气火爆,号称“揪头小太岁”,年轻时便敢痛揍江夏王李道宗。他武艺高强,征西立大功,最终继承护国公之位。但因反对武则天称帝,怒斥于殿上,被处死,秦家满门也遭牵连。
第六至第十代
其后,秦家虽历经磨难,却始终有人延续血脉:
- 秦方、秦文:兄弟二人分别走上不同道路,一为唐睿宗麾下干将,一为九焰山四猛,武艺更臻巅峰。
- 秦双、秦环:再度恢复护国公爵位,其中秦环更与罗灿等豪杰聚义鸡爪山,反奸臣平内乱。
- 秦洪:安史之乱时随郭子仪征战,虽非顶级战将,但仍承袭爵位,勉力支撑家门。
- 秦风:至五代十国时,秦家余脉随李煜镇守南唐,终战死于宋军铁蹄,自此淡出历史与演义舞台。
总的来说,秦家从秦旭到秦风,历经十代,忠勇不绝,虽有盛衰起伏,却始终与王朝兴衰紧紧相连。从秦琼开始,护国公的名号几乎成了忠勇的代名词,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演义与历史传说中代代流传,至今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