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殉死之后,刘备为了给儿子刘禅的未来铺设一个更稳固的基座,公开在朝野和后宫之间物色一位气质端庄、德行高尚的美人,希望通过她的威仪和美色来“保驾护航”刘禅的政权。这位女子不仅仪态雍容,而且举止端正、言行谨慎,被视作安抚人心、凝聚人心的象征。关于她的来历和身份,在成都一带的士族与文武官员之间流传着不少传闻,许多人相信这是一项极具心机的政治安排。虽然外界赞誉它的谋略高超,初期的效果似乎也确有其事,但没过多久,连以洞察时局著称的诸葛亮也对这件事感到惋惜与无奈。
其实,刘备在心里最倾心完善的,是要娶关羽的女儿。理由很简单:关羽在军中的威望极高,既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又担任荆州的要职,在前线屡次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若能将关羽的女儿纳入门下,不仅能直接加深对后辈统治者刘禅的认同感,还能把关羽昔日的号召力转化为蜀汉内部的稳定支撑。然而,荆州局势的剧变让关羽的形象突然变得众矢之的,荆州一度险些陷入动荡,随后伴随而来的是多名将领的阵亡与蜀汉的重大损失。这样的变故,使得原本铁板一块的婚姻联盟变得不再可行,关羽之女自然也不再具备可行性成为婚配对象。
在此种背景下,刘备转而将视线投向了另一位极具分量的豪门大将——张飞的女儿。张飞在蜀汉内部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镇守江州的地位极其关键,若失去他,无异于让蜀汉的东北防线陷入漏洞。于是,刘备决定以婚姻作为桥梁,将张飞的女儿许配给刘禅,以此稳住张飞的势力,巩固江州的控制,并企图通过这一层关系 network把蜀汉的各路力量编织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政治格局。外界若有人问及此举的可行性,往往会从张飞在蜀汉的地位、江州的战略意义以及婚姻带来的联盟效应三个维度来评估其短期与中长期的影响。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更为极富戏剧性的情景:若张飞不早逝,若刘备在东征北伐的征途中失败身亡,张飞或许就会成为蜀汉“唯一的果实与支柱”,在极端困难的时刻为刘禅的政权提供最大化的稳定与庇护。那时的赵云虽然名声响亮,但在军事威望与政治治理方面的综合能力,远未能与张飞相提并论。若真能让张飞继续驻守核心岗位,那么蜀汉的棋局或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刘禅的政权也可能因此得到更长久的维系。
然而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刘备精心布局的棋子,始终未能如他所愿地维持稳固。没过多久,张飞竟在夜幕降临之时被部下杀害,尸体被带走投奔东吴,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晴天霹雳,彻底粉碎了刘备寄希望于张飞之力来支撑的计划。蜀汉的未来再次陷入不确定之中,江州的安宁也随之蒙上阴影。张飞的离去,等于失去了一位最具号召力的军事统帅与政治支撑点,刘备的东征格局因此再度被迫调整,蜀汉的内外局势再度陷入动荡。
至于刘备的苦心慈悲和深思熟虑,其实诸葛亮是极易理解其用意的。不过张飞突如其来的死亡,使蜀汉在短时间内再承重创,也让诸葛亮的战略信念与对国策的执行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张飞之死不仅削弱了蜀汉的核心力量,也让北伐与对外扩展的计划面临新的现实压力。尽管如此,刘备对东征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诸葛亮也只能在心中默默承受这份惋惜,继续以谨慎与务实来维持国内的稳定和对外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