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王爵制度中,有一种特殊的世袭罔替爵位,被称为“铁帽子王”。这一封号比普通的亲王更具特殊性和荣耀,因为它不仅代表着尊贵的身份,还象征着世代不降爵的特权。与一般亲王相比,铁帽子王享有三方面更为优厚的待遇:第一,他们的爵位能够世代相传,不会因代数更替而逐级下降;第二,享受的俸禄极为丰厚,每年可领取银一万两,另加禄米一万斛;第三,他们还被赐予专属的王府,即所谓“铁帽子王府”。清朝历史上共计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初开国之际因卓越战功获封的宗室重臣,并且能配享太庙,彰显不朽功勋。其余四位则是清中后期因立下大功而获恩封的王爷。接下来,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铁帽子王的结局与爵位的传承情况。
和硕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也是清初“四大贝勒”之首。他自幼随父亲征战沙场,骁勇善战,被誉为“古英巴图鲁”。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他选择支持皇太极登基,因而被封为礼亲王。尽管身居高位,但因年长辈尊,反而受到压制。顺治五年,代善病逝,享年66岁。乾隆年间,他被追定为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系最终传承十世。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自幼在宫中长大,与诸皇子情感深厚,尤其与皇太极关系亲近。他多次随征沙场,战功累累,最初被封为和硕贝勒,后来晋升为郑亲王。顺治十二年,他病逝后也得以入享太庙,其爵位共延续十世。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以智勇兼备著称。他曾辅佐皇太极,封为睿亲王,后又在清军入关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多尔衮选择扶立顺治帝,自任摄政王,权倾一时。但顺治七年,他因狩猎事故去世,不久便遭削爵。直至乾隆年间才获平反,重享太庙殊荣。睿亲王一系共传十一世。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是多尔衮的同母弟。他一生征战,攻破扬州、南京,俘获南明弘光帝,功勋显赫。可惜顺治六年因染天花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乾隆盛赞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豫亲王一脉共传九世。
和硕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长子。他因战功获封亲王,但在皇太极去世后,与叔父多尔衮争权失败,被剥夺爵位并囚死。幸而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为其平反,乾隆再度追认并配享太庙。肃亲王一系共传九世。
和硕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初封郡王,后因追击李自成、俘获南明弘光帝而建大功,晋升亲王,执掌兵部和宗人府。可惜命运多舛,他于顺治十一年去世,仅27岁。乾隆四十三年才被正式定为铁帽子王,庄亲王一脉共传八世。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是代善的长子、努尔哈赤之孙。他早年本封亲王,但因性格骄恣被降为贝子。崇德三年病逝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其家族最终传袭十三世,成为传承最久的一支铁帽子王。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代善之孙,父亲萨哈璘文武兼备,能通满、汉、蒙三文,且战功累累。勒克德浑继承父风,先后平定江浙、湖广,俘获南明重臣何腾蛟,功勋卓著。顺治五年受封亲王,却在四年后病逝,年仅34岁。其世系共传十世。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第十三子,自幼与四哥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关系密切,在“九子夺嫡”中坚定支持四哥。雍正继位后,第一时间封其为怡亲王。可惜胤祥体弱多病,为辅佐皇兄劳心劳力,最终44岁便早逝。怡亲王世系共传八世。
和硕恭亲王奕訢,道光第六子,因咸丰帝遵遗诏而受封。后来他与慈禧合作发动辛酉政变,成为议政王,权势一时极盛,还获赐双俸。然而同治帝即位后对其多加防范,奕訢逐渐淡出朝政。光绪二十四年病逝,恭亲王爵位共传三世。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他的福晋正是慈禧的妹妹。因其子载湉被立为光绪帝,奕譞以皇帝生父之尊获赐双俸,王爵世袭。但醇亲王一脉仅传两代,最终由其子载沣袭爵。
和硕庆亲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清末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亲王,晚清政局动荡中,他因特殊身份得以获准世袭。但庆亲王仅传一代,奕劻在民国六年病逝,标志着铁帽子王制度彻底走入历史。
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虽然在维护大一统与宗室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实质上只是保障满洲贵族特权的产物,注定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清末革命风潮的兴起和民国的建立,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铁帽子王,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昔日王朝的象征。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