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正值大清帝国的辉煌巅峰,然而对于康熙而言,却是命运急转直下的起点。盛世之下,暗流涌动,帝国肌体悄然生出裂痕,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地重塑世界的格局,康熙及其后继者均被这股洪流裹挟,不可自拔。
本书聚焦清代康熙皇帝最后二十年,分为八个篇章,包括盛世、夺嫡、财源、朔漠、江南、文网、审美与故国等关键词,通过选取军政、文化和宫闱等历史切片,结合最新史料与当代心理学分析,揭示康熙帝不为人知的全新侧面,并以轻松流畅的随笔式写作,呈现轻阅读文本,实现阅读趣味与新知获得感的统一。折射十七世纪全球大变革时代的东西方变迁的深层脉络。
【作者介绍】
汪恒,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研究生学历,资深媒体人。“得到”金牌讲书人、腾讯“读书人老汪”主理人,出版有《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等。
【关联词】
1.正经向
历史、正史、帝王、清朝、九子夺嫡、八阿哥、四爷、十四阿哥、千古一帝、帝王风采、康乾盛世、文治武功、三帝同框、满汉融合、江南、康熙遗诏、国库空虚、争储
2.网络梗
朕知道了、康熙来了、表情包、人类高质量皇帝、牛顿同代人、钮祜禄、大清第一巴图鲁、康熙怒斥群臣、B站、难说、《雍正王朝》、《康熙王朝》
【内容方向】
1.康熙生平的关键数字密码:10幕剧,9王夺嫡,8旗旧制,事起四十7年,在位6十一载,5大派系,4爷跑赢,3帝同框,2次废立,千古1帝。
2.从繁华落尽到孤独守候,从权谋大师到立储界的“选择困难户”。该书带你一窥康熙帝权势背后的真实情感与深邃思考,感受不为人知的寂寞与挣扎。这不只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与帝王的心灵触碰,一场关于人性、责任与权力的哲学探索。跟随历史的脚步,从盛世的辉煌到晚年的沉思,探索一个帝王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寻找自我,如何在家族与国家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3.同步热播正剧《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清圣祖实录》《面谕》等硬核史料加持。还原比电视剧更精彩的“康熙怒骂群臣”“皇帝自抽耳光”“皇子殿上打架”“康熙与大臣朝堂拉扯”“皇帝盛怒砍阿哥”等名场面,深入历史基因,探索康熙帝的心理密码,剖析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帝,为何在暮年被贴上“昏君”标签。
4.康熙大帝VS路易十四,相似的开端,不同的结局:三百年前的地球两端,东方的康熙大帝与西方的路易十四分治东亚和西欧。两位天子,年少登基,面对的是相似的挑战——内政的暗流涌动,外患的虎视眈眈。素未谋面的二人积极互动,两国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交流。随着路易十四和康熙大帝的时代落幕,亚欧大陆的文化交流也进入了短暂的休眠期。一个多世纪后,东西方的大门再次敞开,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可cue中法合拍的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中,康熙与西方的交流互动,后揭示康熙对西学的重视未掀起中国产业革命的深层原因)
【金句摘录】
1.在这位以圣主贤君自况的皇帝眼中,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是一箭数雕的重要政治手段,是事关大清颜面的旷世盛典,也是维系帝国体制运转的关键一环。(P4)
2.守卫国土安宁,主要还是靠施行德政,安定民心。百姓发自内心喜悦和拥护,国家的根基就牢固了,边境也会安如泰山。这就是众志成城的道理。(P10)
3.他励精图治,劝农治河,轻徭薄税,惠泽万方,让盛世花团锦簇,超越汉、唐、宋、明,让天下万民忘却屠杀之血腥、弊政之酷烈。好向天下万民证明,汉人明君能做到的,出身白山黑水的君王也能做到,甚至还能做得更好。(P19)
4.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这个秋天,辉煌的盛世之下潜流暗涌,有一些是玄烨能够看到的,有一些却还不曾察觉,或只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感知,看得并不真切。(P23)
5.这些正在生发的事物,在玄烨的视野之外,暂时也处于他的事业之外。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它们将如浩浩荡荡的洪流,冲刷着这个世界,改变世界的面貌,让玄烨的事业,以及他的继承者们,无可逃避地裹挟其中。帝国华美的锦袍千疮百孔,天命所归、万世不改的神话,最终变成陈腐的笑话。(P25)
6.历史没有如果,亦无法假设。在玄烨执政的最后十四年,华丽而沉重的画卷徐徐展开,盛世从顶峰有所滑落,很多历史的可能性闪现,随即消隐无形。(P25)
7.事实证明,在政权草创阶段,内部竞争即位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能力最强者脱颖而出。当然,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竞争的过程不能过度残酷激烈,竞争胜利者要有整合与接纳失败者的才能与雅量。(P35)
8.逝者不会衰老,生者则必须承受各种命中注定,承受衰朽之下的一地鸡毛。(P47)
9.玄烨的个性,有较多的草原因子,确实偏于豪迈奔放,对塞上驰马、弯弓射猎,一直有着浓厚兴趣,也更喜欢性格直爽豪放的人。但这些比较阳光的特质背后还有一面,相对不易察觉,就是他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极度的安全感缺乏。(P53)
10.归根结底,立储制度的首鼠两端,抚养教育的偏颇疏漏,诸皇子实力格局的扭曲失衡,再加上个性因素的推波助澜,使玄烨和胤礽这一对原本父慈子孝、德能相继,以夸示万民、为历朝历代之典范的父子组合,无可救药地滑向了一个谁也无法轻易解脱的两难困境之中。(P55)
11.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玄烨当众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的事件,为康熙盛世及其未来蒙上了阴影。家事,国事,天下事,此前很多被盛世光芒暂时掩盖的,开始一点点露出裂纹,甚至破败之象。(P57)
12.君权和储君权这一权力天平上,君权永远是一锤定音的裁决者。(P85)
13.太太子和八阿哥各领一支人喧马嘶、旌旗招展的大军,其中有声名煊赫、饱经战阵的有名大将,更多的却是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乌合之众。大阿哥、三阿哥两人浑身披挂,弓马娴熟,身后却亲随寥寥,浑似独行侠客。唯有四阿哥的队伍,人马精干,战阵严密,黑衣黑甲,眼中寒光闪烁,好似一支伺机而动、一击必杀的特种部队。(P104)
14.盛世国运,连同盛世开创者的肉体与精神状态,开始从顶峰滑落。(P120)
15.随着太阳走过天中,转头向下,进入黄昏时段,康熙盛世这袭华美锦袍之下,虱子正在一只接一只地跳出。(P146)
16.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资源的分配协调,包括具体的财政收入分成比例,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它的走向取决于朝廷和地方官府的权力与责任分配,也受到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博弈影响。(P157)
17.玄烨对于财政分配体制的坚持,在弊端早已暴露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调整的顽固,就会明白,这其实也是统治集团内心不安全感的折射,而不单单是历朝历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自然结果。(P167)
18.在封建专制集权政体之下,君主对官僚集团的过度宽厚纵容,往往会变成国家和百姓的灾难。大小官员在贪污国帑、盘剥百姓方面再无忌惮。(P172)
19.对于须发皆白的暮年皇帝来说,在太子复废、诸子争储、储君虚悬给帝国运行带来严重隐患的情况下,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官僚集团的稳定,粉饰“体系运转良好”,掩盖官场腐败的风气,成为他执政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所不能放弃的政治追求。为宽厚仁爱声名所累,被政治合法性追求所绑架的玄烨,已无其他道路可选。(P173)
20.康熙晚期愈演愈烈的钱粮亏空,是帝国的弊政,是盛世的污点,是玄烨留给胤禛的负面财政与政治遗产。非常吊诡的是,它又是康熙一项惠民美政的表现。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这便是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的赋税蠲免。(P173)
21.钱粮亏空的登峰造极,以及它带来的一系列恶果—财政混乱、贪腐横行、风气败坏、民生困苦,还有容易被人所忽略的地方财力薄弱所导致的公共服务缺失,不仅成为玄烨后继者的负面遗产,还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此后的历史走向。它削弱了中国在穿越18世纪进入全球性竞争时,本应拥有的力量。(P178)
22.清帝国与蒙古准噶尔部数十年生死搏杀,不仅事关玄烨的一生名节,它还贯穿清代前期连续数代君主的政治与军事生涯,甚至对亚欧大陆东部整个18世纪的地缘格局与历史演进,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P181)
23.眼看两路大军就要扫穴犁庭,玄烨于自己在位之时彻底消灭准噶尔的宏图伟愿就要实现。在此关键时刻,他却接连犯下了三个严重战略失误,几乎断送了整个帝国西陲。(P195)
24.这有如天渊的堕落,背后不光是年华老去的自然规律,更有那九五之尊久居高位,日渐刚愎自用的不易之理。(P202)
25.帝国边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此时距康熙时代落幕,仅有四年时间。即便玄烨无法未卜先知,反复袭来的疾病,日渐衰颓的精力,也足以让他觉察到,能够让他反复犯错、大肆挥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P203)
26.身在江南的玄烨,如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其用心之深,着力之勤,足以与现代政治家日程最为密集的亲善式视察相提并论。也难怪,他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那份“遗诏”中,会反复感叹为君不易,感叹“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P202)
27.玄烨一路留下的文字,无论是大禹陵前的“地平天成”“精一危微见道心”,大成殿里的“万世师表”,还是孝陵前的“治隆唐宋”,其实都是同一种复杂情绪的产物。它们用典贴切,言辞考究,既是称颂中原文明标杆人物,与之拉近关系、消除隔阂、建立认同,也是对自己为君之道、为政之风的自许自况。(P227)
28.玄烨已不仅是手握天下权柄的帝国君主,也是将治统和道统合二为一、握于一人之手的天下宗师,是知识与学问的垄断者与最终裁决者,是上古圣贤的唯一代言人。中国帝制时代的集权与专制,终于呈现出无以复加的登峰造极之势。(P232)
29.玄烨个人对西方科技和自然科学的重视,并未带来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等的蓬勃兴盛,也没有在中国掀起科技发展高潮和产业革命。相反,在即将到来的巨大变革和全球性竞争中,中国逐渐落后,以致1840年后被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P251)
30.古老的东方帝国,如一艘沉重而陈旧的巨船,在它既定的航道上往复航行,对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几乎不觉。(P251)
31.马克思说过,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弘历把英国人的步枪锁进圆明园,就是因为,他们不愿面对这样的结局。(P255)
32.历史容易激发人的假想欲望,但研究越深入越透彻,容得下假设的余地就越小。(P256)
33.玄烨表达了朝堂之上“君臣同健壮”、帝国江山“亿兆共昌延”的美好愿望。他乾纲独断、毫不懈怠,虽然年老体衰,但仍坚持继续工作下去的决心意志,则是后世歌词“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灵感来源。(P260)
34.玄烨这人生最后一日的波谲云诡。这位英明一世、戎马半生、自擒拿鳌拜彻底亲政后权柄从未旁落他人的雄主,已不是舞台的主角,而是全剧高潮的背景板。在“九王夺嫡”决赛的最后一局,一直铁腕控场的裁判,变成了不会说话的奖品。(P279)
康熙四十七年,正值大清帝国的辉煌巅峰,然而对于康熙而言,却是命运急转直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