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历史上有两位非常出色的和尚,他们的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为什么这两位和尚如此了不起呢?因为他们都通过造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位成功称帝,而另一位则对权力和荣华富贵毫不在意,造反对他而言不过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部分。
其中成功当上皇帝的和尚,大家都知道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另一位造反成功却不图名利的和尚,正是姚广孝。
姚广孝,原名姚天僖,生于1335年,江苏苏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原本生活无忧的他,在14岁时却选择剃发出家,取法名道衍。而且他不仅成为了和尚,还拜道士为师,学习了阴阳五行和占卜之术,这种东西是常人难以接触的奇妙学问。姚广孝聪慧异常,最终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是儒家与道家的学问都有涉猎,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和尚。
然而,他似乎并没有过多参与元末的革命浪潮。就在他潜心学习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在红巾军中崭露头角。1352年,朱元璋投身红巾军,而18岁的姚广孝尚在学习;到了1368年,朱元璋成功称帝时,姚广孝已经34岁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所期望的动乱局势已经过去,世界变得安宁,皇帝也已登基,这让他感到有些失望。他本以为自己能像刘秉忠那样,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人物,但却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姚广孝在嵩山寺院游学时,遇到了相术大师袁珙。袁珙一见姚广孝,便对他说:“此僧非凡,目三角,形如病虎,必有嗜杀之性,乃刘秉忠之流也。”一般人听了这番话可能会气愤至极,甚至直接与袁珙对峙,但姚广孝却对这番话充满了喜悦。他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像“病虎”,而是看到了袁珙所提及的刘秉忠的身影。
刘秉忠曾是元朝的开国谋士,他从一个无名小僧,经过推荐,辅佐忽必烈登基,最终成了元朝的宰相,去世时被追谥“文正”,这是历史上极为稀少的荣誉。姚广孝对刘秉忠的崇拜由此可见一斑,他渴望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重要人物,如何能甘心世界安宁,心中的野心悄然萌发。他决定,以后一定要起义,造就一位新的皇帝,重塑属于自己的辉煌。
姚广孝的野心不仅表现在他的言辞中,甚至在他的诗文中也有所体现。正因如此,当朱元璋开始挑选精通儒家经典的僧侣参与国家事务时,姚广孝并未被录取,这或许也与他那种深沉的雄心有关。
直到1382年,马皇后去世后,48岁的姚广孝终于迎来了机会。朱元璋下令挑选高僧侍奉亲王,姚广孝在好友宗泐的举荐下被选中。他很快与朱棣结识,两个人性格相投,迅速成为了知己。朱棣邀请姚广孝来到北平,任命他为庆寿寺的住持。此后,姚广孝频繁出入王府,和朱棣的关系变得密切,表面上是寺院中的一位住持,实际上却为朱棣的反叛提供了巨大支持。
这一切都表明,姚广孝不仅聪明,而且深谙时机之道。当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大力削弱王室的权力,多个亲王被削权或被迫自杀时,姚广孝看到这是改变局势的时机,他主动劝说朱棣起事。不过,朱棣在初时犹豫不决,担心民心倾向于朱允炆。姚广孝立刻回应:“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句话显示出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最终成功打消了朱棣的疑虑。
姚广孝不仅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和尚,更是一个精通军事谋略的战略家。在为朱棣提供谋划的过程中,他通过秘密训练军队,并且在北平修建了兵器库,还通过一系列巧妙的伎俩掩饰了这些行动。最终,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帝位,而姚广孝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
尽管姚广孝在战场上未曾亲自指挥,但他无疑是幕后操盘手,他的战略决策为朱棣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战后,朱棣极力推崇姚广孝的功劳,将他列为头功,赋予了他显赫的荣誉。
姚广孝的另一大特点是,他从未贪恋权力。即便朱棣多次试图让他担任更高职位,姚广孝始终保持低调。1402年,朱棣即位后,姚广孝被授予了“僧录司左善世”的职位,而他却始终坚守僧侣身份,穿着僧袍,居住在佛寺。他的坚持让他获得了“黑衣宰相”的称号,也让他最终实现了自己成为刘秉忠式人物的理想。
此外,姚广孝还对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主持了《明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修编工作,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明朝文化的发展。甚至,他还成为了明仁宗和明宣宗的老师,影响力深入了大明朝的三代帝王。
姚广孝,无疑是历史上少数几位可以被称作“全能型”人物之一。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有所建树,还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虽然他的名声未必如张良或刘伯温那样响亮,但他的功绩和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历史上的名将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