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大幅提升,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更是将星璀璨。白起、司马错、樗里疾等一批名将,先于秦王嬴政时代便已南征北战,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根基。等到嬴政即位后,秦国军中不仅有王翦这样的老牌名将坐镇,还有李信这样的年轻将领崭露头角。今天要谈的主角李信,正是秦国后期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将军。
提起李信,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率领二十万秦军伐楚,最终被楚国老将项燕打败的那一幕。那么,李信在这次失败之后究竟有怎样的结局呢?这便成为一个颇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据《战国策》等史书记载,李信是关中人,年轻时因勇武有力而受到了秦王嬴政的器重。嬴政继位之初,秦国疆域已相当辽阔:南方已经吞并巴蜀和汉中,势力越过宛城直抵楚都郢地,设立南郡;北方则收取上郡以东之地,包括河东、太原和上党;东面进逼荥阳,并灭掉东周、西周,在其旧地设立三川郡。此后,嬴政启用尉缭、李斯等人,逐步推行统一天下的宏大战略。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正式开启灭六国的进程。当年,内史腾率军东征,韩王安自知无力抵挡而投降,韩国灭亡。两年后,即前228年,王翦领数十万大军攻赵,而李信亦出征,主攻太原、云中一带。此时,赵国名将李牧坚决抵抗,使秦军一度受阻。王翦遂施反间计,谣传李牧谋反,加之赵国权臣郭开早被秦国收买,最终赵王迁听信谗言,将李牧处死。失去李牧后,赵国防线彻底崩溃,秦军攻破邯郸,实现了灭赵的目标。李信在此役中功不可没。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失败,嬴政震怒,随即命王翦、李信等人率大军北上攻燕。
二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领先遣部队长驱直入,轻骑兵迅速逼近易水,大败燕军,迫使太子丹退守蓟城(今北京)。不久,王翦大军抵达,攻破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退往辽东,李信穷追不舍。
此时,代王赵嘉向燕王进言,称秦军之所以穷追不放,实为夺取太子丹。若燕王能斩太子丹以献秦,或许能保全燕国。结果,太子丹逃至衍水(今辽宁太子河),李信率数千骑兵追至此地。燕王喜迫于压力,派人将太子丹斩首,首级进献秦王。由此一役,李信深得嬴政信任。
在先后参与灭赵、伐燕之后,李信终于获得独立指挥大军的机会。当秦国高层讨论伐楚的兵力时,老将王翦认为至少需六十万大军方能取胜,而年轻的李信自信满满,认为二十万兵力足矣。嬴政采纳了李信的意见。于是,公元前225年,李信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然而,他低估了对手。楚军主帅项燕老谋深算,率军昼夜兼行三日三夜,不给秦军喘息之机。结果楚军大破秦军,攻入营地,斩杀秦军都尉七人,李信只得败退。
三
李信在楚地的惨败,使秦始皇一度震怒,但并未严加惩处。很快,嬴政将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统帅。王翦凭借丰富的经验,稳扎稳打,最终击败楚国主力,项燕自刎,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虽然在伐楚战役中丢了颜面,但李信并未被废弃。秦始皇仍然重用他,让其随王贲继续出征。公元前222年,李信随军攻辽东,俘获燕王喜,彻底灭亡燕国。翌年,他又与王贲一道挥师南下,进攻齐国,直入临淄,完成了灭六国的最后一役。至此,李信也算是功过相抵,再次在秦统一大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结来看,秦始皇虽被后世视为暴君,但从用人之道上看,他能够容忍李信的失败,不以一次失利而彻底弃用,又能对功高震主的王翦保持信任,这种胸襟正是他成就千秋伟业的关键。
此外,李信家族在秦汉之际也极具影响力。其后裔李广,更是西汉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自汉文帝时起便从军抗击匈奴,历任边疆重臣,令敌军畏惧数十年不敢深入中原腹地。由此可见,李信不仅在秦朝历史上有一席之地,他的家族更在后世绵延出耀眼的军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