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第一谋士戏志才,和郭嘉比谁更厉害?这是一个常被三国史爱好者提起的话题。两人都是曹操倚重的智囊,只可惜都英年早逝。若细细比较,两人所处的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各有差别。
公元189年,董卓专权,暴政横行。曹操愤而弃官,回乡招兵买马,誓要与董卓抗衡。此时,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一干宗族将领纷纷响应,誓死追随。翌年,曹操打着讨董的旗号加入诸侯联军。然而,联军貌合神离,各怀心思,最终四散。曹操在追击董卓的过程中遭遇伏击,几乎全军覆没,险些丧命。这段经历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曹操虽有勇将,却缺少能为他谋划全局的智士。 转机出现在公元191年。荀彧放弃袁绍,投靠曹操。自此,曹操军中终于有了真正的谋臣。荀彧出谋划策,使曹操屡屡取胜,势力逐渐壮大。随着地盘扩张,事务复杂,仅靠荀彧一人已不够应对。于是荀彧为曹操举荐了一位极具才干的谋士——戏志才。自此,曹操的前线有戏志才参谋,后方则由荀彧坐镇,曹操的谋略体系逐渐成型。 戏志才的能力,在与吕布的对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公元194年,曹操为父报仇东征陶谦,后方却因张邈、陈宫叛变而陷入危机,吕布趁机入兖州。曹操一度被打得狼狈不堪,差点丢掉性命。但正是在戏志才的建议下,他巧设埋伏,利用营寨附近的大堤与树林布下奇兵,成功以少胜多,大破吕布。这一战不仅稳住了兖州局势,也显示出戏志才既能通盘谋划,又能在细节上设计周密的战术。可以说,若没有戏志才,曹操未必能在初期艰难环境下站稳脚跟。 遗憾的是,戏志才因过度操劳,于公元196年早逝。曹操痛惜不已,还特意写信给荀彧,感叹无人可与商讨大计。这时,荀彧才推荐郭嘉。郭嘉与曹操一见如故,被任为司空军祭酒,从此成为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之一。郭嘉的特长在于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他提出的“十胜十败”理论,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明确方向。相比之下,荀攸则更长于具体战术谋划,两人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若论个人能力,戏志才兼具战略与战术,既能与陈宫这样的智士周旋,又能为曹操设计奇谋。在曹操创业初期,他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早逝,仅随曹操两三年,未能在更多重大战役中展现才华。而郭嘉则不同,他随曹操十余年,几乎参与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全过程,影响深远。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哭道:“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既是怀念郭嘉的智慧,也是一种推责的方式,但足以说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 总结来看,戏志才是曹操创业初期的关键谋士,他的出现让曹操渡过了最危险的阶段;郭嘉则是曹操中期战略上的核心人物,帮助曹操确立了大局上的优势。两人各有长短,但若论历史影响力和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郭嘉显然更为突出。而戏志才虽才华横溢,却因命运不济,最终难免被掩盖光芒。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