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枪声划破沉闷的夜空,民众的呼喊、欢笑与嘘骂交错在街巷里,曾经高高在上的大清王朝就这样走到尽头,帝制的烟尘在风中慢慢散去。在这三百年的国史长河里,走过的共有十二位皇帝。他们有的以文治武功著称,政绩辉映后人,仿佛从历史的风口直跃而出,成为后世的楷模与传说;也有的平庸无奇,像被岁月切换的插曲,默默度过一生。无论他们在世时功绩如何,死后似乎都会迎来同样的审判——牌位被请进祖宗祠堂,万世供奉的名分由传承来维系,当然,前提是血脉与祀系得以延续,后世愿意延续这段传统。
如今站在故宫的殿宇之间,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十一个皇帝的牌位,那个失落的牌位究竟去了哪里?原来缺失的那个灵位,属于溥仪。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位皇帝:他不过三岁就在时势的驱使与他人欲望的推动下被推上金龙宝座,成为“天子”;而在后来的历史巨潮里,他又被无情地从神坛上推落。既然他已经不再是皇帝,自然也就没有继续把牌位安奉于祠堂的道理了。
人,总有劣根性的阴影。有人会在你风光无限、卓尔不群的时候来巴结你、讨好你,以期从你那里谋得利益;一旦你失去昔日权势,他们不但远离,甚至在你处于困境之时会踩你一脚。溥仪对这一点,定然有深刻体会。当他还是天子之时,群臣上至朝廷重臣、下至宫娥仆役,无一人不恭敬谨慎,惟恐让他有半点不悦。可当他被推离神坛,大殿冷冷清清,大臣们彼此问津的目光也消失无踪,那些曾经在他宫中穿梭的仆人,竟把宫中的珍宝和财物偷偷运出,仿佛从未认识过这个“曾经的皇帝”。
甚至连溥仪祖先乾隆的牌位,也被人偷走,带走后买卖、流落在海外,被当作陈旧的无用之物丢在某个港口的木箱里,岁月的风雨中渐渐模糊了纹饰与铭文。多年后经过几经波折,才重新回到祖国的土地上,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对于这个承载着旧时代荣光的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了他一个改过自新、回归普通公民的机会——劳动改造,让他融入新中国的现实与岁月。溥仪心境也逐渐平静,他不再追忆紫禁城里金碧辉煌的往昔,只愿在平淡的人生里,与妻子相守到白头,度过余下的岁月。
他也曾有过一个念头,想把历代祖先的牌位接回家中供奉,以寄托对家族和历史的敬意。但从他宣布退位的那一刻起,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就与他已无关。更重要的是,这些牌位本身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国家自然不会让它们随意被私人安置或兜售。于是,他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的人生也走得相对安稳、安详。对于日后这些牌位是否会被奉进故宫,他也不再过多揣测,心态变得宁静而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