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局势骤然紧张。长期以来,列强对清廷的觊觎与不满不断累积,而当他们试图以武力迫使慈禧太后交还政权于光绪帝时,慈禧终于被彻底激怒。面对步步紧逼的外患,她做出了毕生最为果敢的一次决定——毅然向十一国列强宣战。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既霸气又充满胆识,可以说是慈禧政治生涯中最具魄力的时刻。可惜,大清国力羸弱,内部分裂,终究没有支撑这样豪迈举动的资本。
宣战之后,局势立即显现出南北差异。北方因地处战乱前线,义和团势力正炽,纷纷响应太后的号召;而南方却态度冷淡。许多封疆大吏原本就不赞成与列强开战,再加上地理遥远,中央政令传达难以约束他们,致使慈禧的战令在南方几乎失去效力。这种南北分裂的局面令慈禧十分恼火,但更令她愤怒的是,南方督抚们竟敢公然违抗旨意,不再视圣谕为不可触碰的威权。带头者,正是威望极高的两广总督李鸿章。
李鸿章素来是慈禧的心腹重臣,几十年深谙官场,向来以谨慎老练著称。若论清廷大臣中谁最懂得趋利避害,他当属第一。如此人物竟敢带头抗旨,表面上看似离经叛道,实际上却另有深层原因。这笔账若要算,真正的幕后推手其实是盛宣怀。盛宣怀早年便在李鸿章门下效力,见多识广,深通洋务,又与各国洋商、洋官有着不浅交情。长期周旋于列强之间,他敏锐地觉察到西方对慈禧的不满已到顶点,却并不愿因此影响他们在中国南方的巨大经济利益。
据说在慈禧正式下令宣战之前,盛宣怀便通过关系获悉英国方面的态度。一位英国领事甚至明确告诉他,英国虽厌恶慈禧,但并不想让南方局势陷入动荡。因为北方因义和团之乱早已混乱不堪,若南方再陷入战火,英国与其他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的既得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于是,英国私下希望南方督抚们能保持稳定,哪怕不惜与中央分庭抗礼。
这一信息很快传至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耳中。这两位大员虽心中认同英国的建议,但也难以公开反对慈禧。毕竟,抗旨是大罪。然而他们也明白,与列强硬拼必败无疑。几经犹豫,他们选择暂时观望,以静制动。盛宣怀察觉到他们的顾虑后,主动出面劝说,写信游说二人,并提议与李鸿章联合,推行“东南互保”。随后,他又奔走于南京、武昌等地,劝说各地官员。最终,大家达成共识:维持江南稳定是当务之急。于是,盛宣怀在上海拟定条款,并督促地方官员与各国领事正式交涉。就这样,本可能演变为全国性的反侵略战争,因地方督抚的自保心理而被削弱。
然而,协议达成之后,如何向朝廷交代成为棘手难题。若直言相告,那无异于公然承认抗旨,风险极大。盛宣怀心思缜密,他设计出一条妙计,暗中写信提醒李鸿章:朝廷政令皆受义和团干扰,所谓圣旨未必出自两宫之意。此言一出,李鸿章便顺势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自保,随后其他督抚也纷纷效仿,理由皆是“圣旨非真,乱命不遵”。这种说辞既保住了面子,又为抗旨找到了借口。
慈禧事后也不得不承认,贸然宣战确是失策。看到南方督抚们自作主张维持稳定,她心中虽愤懑,却也暗暗松了一口气。毕竟,这种做法确实避免了大清全境陷入混乱,而督抚们又巧妙地给她留了台阶。最终,她选择既往不咎。
从古至今,抗旨几乎等同于谋反,历来是臣子的大忌。可在晚清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却发生了如此罕见的集体抗旨事件,而且当事人不仅未受追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认可。这场“东南互保”,既折射了清廷中央权威的衰败,也揭示出地方大员在列强压力下的现实抉择。盛宣怀与李鸿章等人的自保之举,最终改变了战局走向,更深刻地映射了清末政权已是大厦将倾的悲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