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我都熟读过《三国演义》吧,书中最广为人知的两位人物无疑是诸葛亮与刘备。今天就来系统地介绍这位千年书生般的智者。在他行将离世之时,传闻他曾打算借助所谓的续命灯来延长气息,规定需要点燃47盏灯,并对众人讲明若七天内灯火都未熄灭,他就能继续活下去。这件事被魏延知晓,魏延一向视诸葛亮为宿敌,渴望看到对方早日离世,这一次的机会对他来说恰到好处。
魏延果然没有让机会错过,心念一成便让灯火逐渐熄灭,似乎要以此终结诸葛亮的性命。诸葛亮自知形势危急,依然机智异常,具备观天象的本领,对天象与形势的判断极为精准,早已察觉魏延可能有叛乱之心。因此在诸葛亮临危之际,他把若干策略分派给身边人,让他们依计划行动,以分化瓦解魏延的野心,最终促成对魏延的处置。
魏延之死并非完全出人意料,原因在于他与杨仪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诸葛亮去世后,二人各自带兵上阵,试图扩张势力。此时境内某支力量站在杨仪一边,使得杨仪的军队迅速壮大,随后两人联合起来对付魏延。魏延在复杂的权力博弈中被击败、被包围,最终在战场与内乱的夹缝中丧生。
其实在诸葛亮尚在人世之时,他就多次设法除掉魏延,因为二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刘备死后魏延虽为骁将,尚未得到诸葛亮的器重与信任。后来诸葛亮还向皇帝陈述魏延有谋反之嫌,使得魏延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受限,遭到冷遇与疏离。
据三国时期留存的一些史料所述,确有记载称魏延当时确有出征之心;但杨仪因个人恩怨向皇上诬告魏延心怀私心、欲图谋反,实证却并不充分。相比之下,杨仪后来被刘禅处决,却确凿地被揭示出他试图投靠魏国的证据。作为蜀国史官的陈寿,在处理这样的含糊之证时,往往不轻易翻案,因此也不肯断言当年刘禅等人错杀魏延。
其实在刘备去世之前,魏延就被视为极为重要的将才。每次出征,刘备都愿意携带他同行,因为他确实具备良好的谋略与实战才能。更令人惊讶的是,刘备一度把魏延视如第三子,这侧面反映出他对魏延的高度信任。与此同时,刘备也曾提醒诸葛亮,不要过分轻信身边之人。可惜诸葛亮并未完全采纳此忠告,最终导致了后来的悲剧。也正是在这股信任与猜疑并存的矛盾中,刘备对魏延的偏爱与诸葛亮的防备情绪逐渐积聚,成为两位智者之间矛盾的根源与导火索。如此看来,刘备对魏延的重用,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诸葛亮心中嫉恨与警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