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确立一个核心观点: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他们都认为北伐在当前局势下难以实现,汉室气数已经将尽,这已成为共识。因此说,二人都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关于姜维,历史学者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并不温和,他记载姜维“略具文武之才,志在建功立名”,却也指出他好拥众、爱奢侈,判断力不够周全,因而终究未能成就大业。尽管如此,历史上姜维仍被视作蜀汉的最后支柱之一,某种意义上,他对蜀汉的忠诚远胜于其他人,而刘禅在他眼中则并非无条件的回报对象。
姜维与诸葛亮之间的年龄与际遇具有某种巧合:姜维在27岁那年遇见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大约在27岁左右首次与刘备相逢。换言之,若没有刘备的 foundation,就没有诸葛亮的出现;同样,没有诸葛亮的崛起,就不会有姜维与蜀汉之间的深厚联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直接接班人并非姜维,继任者是蒋琬,蒋琬之后才轮到费祎。蒋琬和费祎都并不支持姜维发动北伐,直到他们相继逝世,姜维才获得实权,才具备实施九伐中原的条件。姜维之所以对蜀汉忠心耿耿,重要原因在于他心系汉室的情怀,以及对诸葛亮知遇之恩的深深回报之情。
姜维出身天水的姜氏,尽管属于边疆大族,但在当地并非显贵之家。就曹魏来说,他属于基层官吏二代,父亲姜冏也曾在疆场战死,因此姜维最初被授予中郎、天水郡参军的低级官职。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祁山,天水太守马遵对姜维等人心思诡异的猜测很甚,因而逼迫他在进退之间难以抉择,最终姜维只得投降于诸葛亮。就个人出身与政治起点而言,从曹魏的一个地方小官到蜀汉的高层决策圈,犹如一线跃迁,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姜维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政治野心,部分原因在于曹魏的舞台对他并不开放,而蜀汉正是他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因此他对蜀汉的忠诚几乎成为了他的职业底色。
对于蜀汉而言,姜维的价值同样被充分认可并不吝于信任。诸葛亮去世后,他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并受封平襄侯。在蒋琬掌权时期,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在费祎掌政时期,姜维再度晋升为卫将军、假节,并与费祎共同主持尚书事。费祎被刺杀后,姜维开始实际掌控兵权,数次率军北伐曹魏,战果可谓波澜起伏:两次大获全胜、三次小有成效,距离真正决胜还差一步,而曾有过一次较大的失败与一次较轻的挫败。作为降蜀之将,刘禅对他并无深疑,作战时也不设监视,且即使在失败时也鲜有惩罚。这种待遇在曹魏体制内是难以想象的;对一个曾经投降蜀汉的将领而言,这样的信任与待遇显然非同寻常。
姜维不仅具有宏大的野心,更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对“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理解往往被以偏概全地用来评价他,但更应看到的是,他对重振汉室、重回旧都的共同理想,与诸葛亮有着高度的契合。这种共同的信念促使他竟愿与诸葛亮并肩作战、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地追随自己的信念,直至最后一刻。可以说,姜维把自己对誓言的坚持落到了实处,努力兑现了他一贯的承诺与理想。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继续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