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后,张飞也被部下所杀,孙权派人来求和的消息传来时,刘备却猛然发怒,借替名将关羽报仇之名,率军向东吴发起进攻,气势雄壮,似要一举改变局势。可是到了夷陵之战,蜀军遭遇挫败,兵员伤亡惨重,辛苦积攒的家产与国力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蜀国元气大伤。几经波折,数月之后,刘备抵达白帝城,将生死托付于诸葛亮,期望这位智者在危局中掌舵,继续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山河。
这便是历史上广为传颂的“白帝城托孤”,后来常被人们称作一段佳话。然而其中却潜伏着一个矛盾:刘备、庞统、关羽、张飞、法正、黄忠等诸多名将相继离世,使得诸葛亮在蜀地的声望达到顶峰。刘备一生漂泊颠簸,终于得以在西川拥有一方基业,他究竟能否把这来之不易的江山拱手让给诸葛亮?显然,这样的设想并不符合历史的现实。
在他临终前的心愿,是让诸葛亮忠心耿耿地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让蜀汉的帝业得以延续。他对刘禅说,对待诸葛亮要如同对待父亲一般,听从他的意见;同时也要对诸葛亮坦诚相待,告诉他如果刘禅能够继续提供辅佐,就让他继续辅佐;若不能辅佐,也“均可自取”,以此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容任。
“均可自取”这四个字,直指诸葛亮的核心处境,一语点破其为人之道的关键,最终促使诸葛亮全心投入,没有二心。为何他能如此忠诚?回想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病在床榻之外,暗中布置刀斧手以示警戒,面对如此试探,诸葛亮的答复依然坚定无比:“臣愿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言一出,便让人看到他对蜀汉未来的无比忠诚。
在动荡的东汉末年,名声往往决定了人生命运。若诸葛亮日后心生篡逆之念,定会被世人唾弃,这对他极为不利。至于曹操那样的人物,他的评价也在后世被无情地检视。刘备更留下一道平衡之策,任命李严为辅命大臣,以此牵制诸葛亮的权力,试图在君臣之间保持某种平衡。时间的证明也确实如此:诸葛亮至终都未曾篡位,反而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铸就了千古不灭的名声,为后人所钦佩与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