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 本报记者 张宇熠
一本薄薄的纪念册,127页纸,记录着129位新四军将领与烈士的姓名与事迹。溧阳市水西村史料展览馆三楼,记者看到了这本保存完好的纪念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翻开泛黄纸张,只见首页上盖着一个红色私印,“温诤”二字清晰可辨。他就是这本纪念册的珍藏者,曾任新四军十六旅电台队长。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2006年带队到全国各地征集文物,途经杭州时,温诤女儿无偿捐赠了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这本纪念册。“溧阳也曾是温诤战斗过的地方。” 张燕说。
《新四军殉国先烈纪念册》由新四军政治部于1943年编印,全册32开大小,陈毅题写书名并作序。“彼时,抗战形势内忧外患,敌后斗争十分严峻。皖南事变把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破裂的边缘。”张燕说。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印纪念册有着双重意义。对外,以事实证明新四军抗战功绩,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造谣污蔑;对内,以此来激励士气,克服艰难险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历时一年半,陈毅为纪念册的编写付出很大心血。纪念册出刊后,他要求全军以此作为学习榜样:“苟非全国抗战先烈之碧血累累,岂能获得如是之成果。”
纪念册分为题字、序、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和本军抗战殉国先烈纪念文汇四部分,记录从1937年到1943年间牺牲的129名团级以上烈士姓名和事迹。题名录按照姓名、年龄、籍贯、部别、职别、何时入伍、何时入党、略历、何时何地牺牲9项内容制成表格。在题名录后,是一篇篇或出自陈毅、王直等将帅之笔,或出自战友、老乡之手的纪念文章。
在王绍杰写的《学习罗忠毅廖海涛两同志》一文中,战友们亲切称呼罗忠毅为“一担罗”,形容廖海涛“那温和之中,又常透露出一种顽强刚硬的气概”。1941年,罗忠毅、廖海涛在溧阳塘马战斗中牺牲,是新四军在苏南对日作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像一柄铁锥重重地击在我的脊梁上!”王绍杰的扼腕长叹穿透纸背,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在今天继续触动着观展者的心。江阴的张先生带着家族4名孩子专注听完馆长的讲解后,不禁感慨道:“这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天了解到这样一件宝藏文物背后的故事,相信孩子们会记很久很牢。”
正如开国大将张云逸题字所写——牺牲为大众,正气留人间。纪念册既是刺向反动派的利剑,亦是传承革命精神的火种。烽火中的赤子之心,就此化作永不熄灭的光,照亮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