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秦献公和魏惠王在魏国腹地石门打了一仗,这场被史学家称为石门之战的战争,对于秦国来说意义影响深远,这是秦国在战国时期东进中原打的一场大胜仗。此战,秦国对魏军展开斩首行动,共斩获魏军六万多人,向中原诸侯国显示了秦国意图中原的决心和勇气。那么,好多人就有疑问,魏军不是号称战国时期第一军事强国吗?魏武卒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也这么不堪一击吗?
事实是,石门之战,是秦献公指挥才能和情报相结合取得的一次奇袭胜利,如果硬碰硬,凭秦国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打败魏军,那么当时的战场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高安之战的大败,使秦献公认识到秦军的差距,经过近七年的准备,秦军也有了自己的精锐部队秦锐士,为秦军东进提供了武力上的胜算。
打仗就要知己知彼。大家知道,秦献公继位以前曾经流亡在魏国很长一段时间,对魏军的情况基本上也了解不少,所以,他在上任后并没急于去收复河西的失地,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秦国的综合国力上。而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他当初能够从魏国返回秦国继位国君,其中也有魏武侯拥护他的原因在里面,他还答应在魏武侯当政期间,秦国不会与魏国发生任何战争。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秦献公在上任后近十四年的时间里,都没想过打仗的事。所以,当魏武侯死后,秦国贵族势力纷纷要求秦国出战,把河西失地收复,秦献公见没什么顾虑,就派出大夫胡苏带队与魏军在高安打了一仗,结果是胡苏被杀,秦军大败。秦献公这才认识到秦军的差距仍然很大,所以才着手组建了一支轻兵营。
秦献公组建的轻兵营,主要由公子渠梁负责,这支部队跟魏武卒的区别就是一个是重装备一个是轻装备,目的就是以秦军的轻便快捷战胜魏军的重装和迟缓。这支轻兵营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秦军的主力部队秦锐士,与魏武卒、赵边骑和齐技击并称战国四大特种兵。
有了轻兵营的补充,加上又近七年的准备,秦献公于公元前366年,趁魏韩两军会盟之机对魏国进行了一次偷袭,并取得了成功。虽然这是一次小胜,但鼓舞了秦军士气,检验了轻兵营的实力。
其次,战场环境瞬息万变,秦献公选择了一个魏军主力不在石门的时机。
当秦献公寻找机会准备对魏进行打击时,魏惠王象是要配合秦国一样,给出了多个机会。由于魏赵韩三家为了霸主位置争得你死我活,最后不得不兵戈相见时,魏军主力被宠涓派到东边战场,他们不仅要跟赵韩作战,还要防止宋国的来袭,根本没有把当时实力排名靠后的秦国放在眼里。
秦献公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迅速派出秦国大军一路东进,深入到魏国腹地石门一带,见大军压境,魏国不得不抛开内部争斗,派出特使与赵讲和,并请赵国派出大军到石门救援,赵王自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就派出了一支轻骑兵前来救援。但赵军还在路上的时候,秦军在公子虔的带领下已经攻破石门,并对魏军斩首六万有余,取得了石门大捷。当魏赵援军赶到石门时,秦军自知兵力悬殊,早就撤离了战场。
再次,魏军内部出现分歧,魏武卒被宠涓带到了东边战场。有人问,秦军斩首的六万多魏军有没有魏武卒呢?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魏武卒是在吴起任魏国大将军时组建的,当魏王命令吴起攻打河西,从秦国手中夺取河西要地后,魏王在河西组建了河西府,吴起是第一任河西督府任最高军事长官,自然魏武卒也在河西这一带活动。
吴起任魏武卒统领时,取得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并在阴晋之战中,以五万魏武卒大胜五十万秦军的重大胜利。可在石门之战中,魏军为什么一败涂地呢?这里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魏武侯以后,魏国开始出现了派系的斗争。以公叔痤为代表的传统势力阻止吴起进一步改革,并把他排挤到了楚国,而致力于改革的商鞅在公叔痤门下当了三十多年门生,始终得不到重用,致使朝政被传统势力公叔痤把持,还看不起崛起的秦献公。
二是以公子卬和宠涓为代表的主战派,极力想夺取朝中权势,与公叔痤暗中较劲。由于公叔痤在朝中掌权时间太久,其它新兴势力都想把他拉下台,所以在公叔痤被秦军活捉后,公子卬落井下石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他的头上,宠涓还企图带兵攻打秦国,准备把公叔痤就地正法。从这点上看,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三是魏惠王胃口太大,妄图东西并蓄,战线拖得太长。秦军之所以能取得石门大捷,与魏军主力不在西部有关,由于魏国当时正在跟宋国交战,魏武卒主力也被宠涓带到了魏宋战场上。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魏武卒随着吴起的离开,在历次战争中不断地死伤,而培养一个又耗费时间和财力,到了宠涓接任管理时,基本上所剩不多了。按照资料记载,魏武卒在公元前354年还在宠涓带领下攻打了赵国都城邯郸,但随着马陵之战中宠涓战死,魏武卒也成了秋日黄昏,并在公元前293年,白起大败魏韩两军,斩首24万,魏武卒从此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石门之战,秦国取得突破性胜利,有多个因素相助,其中魏武卒并没有参与战斗,或者说只有少许参与战斗。魏军主力不在石门是秦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史明理,知史悟道。关注岛主说事,了解更多春秋战国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