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名相白敏中(792-861)的家族婚配故事堪称一部生动的唐代社会风俗画卷。这位进士及第的朝廷重臣,在择婿问题上展现出超越现代人想象的开放态度。他先是将其庶出的长女许配给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皇甫炜,待长女不幸早逝后,竟又将原配所生的嫡女续嫁给这位年长二十七岁的庶姐夫。这一系列操作,彻底颠覆了现代\"嫡庶神教\"对古代婚姻制度的刻板认知。
白氏家族的发迹史颇具代表性。其曾祖父白温官至检校尚书都官郎中,祖父白(金粦)任扬州录事参军,父亲白季康虽仅为宣州溧水县令,却因儿子显贵被追赠司徒。值得注意的是,白季康的原配薛氏所生二子仕途平平,反倒是继室敬氏所生的白敏中官运亨通。这种\"继室之子更显达\"的现象,已然暗示了唐代社会对嫡庶之别的实际态度。
白敏中本人的婚姻轨迹更耐人寻味。这位大器晚成的进士直到三十八岁才迎娶原配崔氏,此时他已育有庶出子女。崔氏所生三女仅存活一人,即后来续嫁皇甫炜的嫡女。继室韦氏虽为白敏中诞下二子三女,但子女多早夭。这种高夭折率或许与当时医疗条件有关,也反映出即便宰相之家也难以摆脱时代局限。
大中二年(848)的科举考试成为白家姻缘的转折点。时任主考的白敏中相中年方三十五的进士皇甫炜,将庶长女许配给他。这段姻缘却命运多舛:先是皇甫炜父亲病逝,继而白氏长女染病身亡。令人诧异的是,白敏中非但没有疏远这位丧妻的女婿,反而在三年后将年仅十七的嫡女续嫁。这种\"嫡女继嫁庶姐夫\"的安排,与后世宅斗剧的套路截然相反。
新婚的小白氏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不仅妥善照料皇甫炜前妻所生子女,更以\"抚育恩厚,皆如所生\"赢得赞誉。可惜这段姻缘同样短暂,十九岁的小白氏在产子后不久便香消玉殒。白敏中家族的悲剧似乎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其子女无论嫡庶,多数难逃早逝厄运。
透过白氏家族的婚丧嫁娶,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士大夫阶层的真实婚恋观:他们更看重联姻对象的人品才干,而非纠结于嫡庶之别或婚史长短。这种务实态度与某些现代人臆想的\"嫡庶森严\"形成鲜明对比。那些沉溺于\"嫡庶神教\"幻想的现代人,或许应该思考:为何要将自身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对古代的想象中?当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打小三\"时,可曾想过古代士大夫选择姻亲时考量的,从来都是家族利益与个人品行的实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