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千里蜀道上的中继站和休息点。这里北瞰秦陇,南蔽巴蜀,形成河渭与江汉上游的蜀道经济文化带;秦国就是因为南取汉中,吞并巴蜀,才有实力完成了统一大业;汉高祖刘邦自汉中起家,暗渡陈仓,成就帝王业。
曹操和诸葛亮都为粮草转运而头疼
到了三国时期,一代人杰曹操、诸葛亮都曾围绕汉中殚精竭虑。曹操为得到两度亲征,先后讨平马超、韩遂、张鲁等各类诸侯,最后得而复失;诸葛亮为巩固汉中置军屯田多年,亲自带兵六出祁山,可惜都无功而返。让曹操和诸葛亮都功亏一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蜀道之艰难却是其中最重要的。
曹操占据的关陇地区和诸葛亮控制的蜀汉地区分别位于黄河、长江的上游,位于中国大陆第二大阶梯上,山岭纵横,河谷深险,中间还有苍茫高耸的秦岭阻隔,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之阻。无论从关陇南下蜀汉,还是蜀汉北上关陇,都会遇到漫长而艰难的后勤补给难题,粮饷转运十分困难。
征伐汉中的首要任务是筹集粮饷
诸葛亮为了战胜崎岖艰险的蜀道,克服运粮困难,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创造发明了新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这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史上后勤工作的一大奇迹。但先进的运输工具,仍未能扭转粮食转运困难的境地,蜀军依然没有摆脱“退军集粮,粮尽退军”的怪圈。“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曹操手上没有木牛流马,攻取汉中时只能调动大量人力、畜力、确保后勤供应。《三国志魏书郑浑传》云:“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民田汉中,无亡者。”一方面说明关中在郑浑的治理下,成为进兵汉中的后勤基地。另一方面,征调关中人口到汉中垦荒,说明仅靠关中不能满足10万大军的需求。
道路险阻给前后方粮饷运输造成了极大困难
除了邻近的关中外,比较富庶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提供粮。《三国志杜畿传》云:河东太守杜畿治理有方、平定关中时,“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勉日: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可见粮草转运之艰难,甚至让远在河东的民夫都产生了赴死的念头。
后方的运输队都如此艰难,那么既要行军又要打仗的曹军之艰辛就可想而知了。《三国志》记载:“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加粮道不继、虽風出军,犹不能皆全”。曹操有感而发,还为此专门做了诗歌《秋胡行》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