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可谓是个特殊的时期。由于周武王分封诸侯,使得这一时期格外的活跃,无论是文化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得到很好的提升。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那么多的诸侯国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战争,但却并不一棍子打死,都能给对方保留一定的回旋余地,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看,武王分封诸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他在把大小诸侯按宗亲和战功分封诸王领地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无论哪个诸侯关键时刻都要听从周王室号令,这一条怕是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首先,诸侯混战是在周王室监控之下的战斗,如果太越格了,天子就会发布讨伐令。
从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周王室就再没出过像样的天子,特别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威信一扫而光,天子权力仅仅成了象征。正因为天子无德无权,才给了诸侯争霸的条件。
但诸侯国也都碍于面子,不能做得太越格了,想争霸也要取得周王室名义上的许可,客观上就助长了诸侯国争霸的野心。像齐桓公首先称霸,他就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他这么做正中周天子下怀,于是就特别授权,由齐国负责王室的保护工作,而这项工作当初一直是由郑国和卫国这些宗亲国担任的,只是这两国没有起到作用。
齐桓公得到了天子许可,这才有了葵丘会盟,从而让齐国拿到了话语权,代天子行使监督权力,发现哪个国家不听招呼,齐国就可以发布勤王令,群起而攻之。齐国伐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其次,春秋到战国初期,诸侯虽然打了胜仗,却并不能真正灭亡一个国家。这是因为,所有诸侯国的领地就像现在我们居住的房屋,只有居住权却没有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国家的。
打败的诸侯国可以俯首称臣,成为大国的跟班,但仍是周天子的臣民,这点,诸侯国心里是清楚的。也正因为大国并不能真正把一个小国灭亡,所以这个小国才可以成为墙头草,今天跟随这个霸主,明天跟随那个霸主,谁厉害就投靠谁,这也加剧了春秋战国的诸侯乱战。
那么有没有诸侯国自己开创的领土呢?有的。最好的例子是秦襄公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周平王没什么打赏,就对他说,西戎不是经常袭扰你们吗?那块地方就赏赐给你了,你打到多远,那地方都给你。
这是一块并不在周朝地盘的大饼,所以,秦国用了几代人来吃这张饼,还是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才打败西戎,终成西戎霸主。所以说,诸侯国打仗并不都是为了领土,而是为了生活和各自的利益。
再次,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带有一定讨伐性质,还有一些先礼后兵的成份在里面。由于从西周开始,各种礼教文化开始深入人心,到春秋时基本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时期,对于战争的认识并没达到你死我亡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时期的两兵对阵,基本都是遵循先打招呼后出战,胜者为王。
晋文公当初流亡到楚国,楚成王把酒言欢,谈到日后两军相对,重耳答复先退九十里。不想这一诺言来得很快,城濮之战重耳也确实履行了诺言,先退兵九十里然后再战,这是典型的先礼后兵。
再看看宋襄公平定齐乱。齐桓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交,宋襄公就前来平息,他也是先警告后出兵,最终把齐国战乱平定,稳定了齐国局势,从而赢得称颂。
楚庄王为了讨伐宋国,决定攻打他的附属国陈国,陈国要没了,他又听从大夫解扬的劝告,又把陈国恢复了。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既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人性和道德水准取舍的时期。直到战国后期,战争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长平之战,白起一战而让赵国四十万将士灰飞烟灭,不得不说,这也是战争史上最悲壮的一战。
读者朋友,你对春秋战国时期怎么认识的,请到点评区发表你的感想吧。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