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监生入仕的杨宗仁,雍正不仅对其言听计从,更是给予高度评价
迪丽瓦拉
2024-11-18 21:17:31
0

原标题:以监生入仕的杨宗仁,雍正不仅对其言听计从,更是给予高度评价

明清时期,作为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为朝廷培养出了很多的优异人才,但凡进入国子监的学生,都会被称为监生或者贡生。在清朝,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以监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历经知县、道员、按察使、巡抚等职,最后官居湖广总督,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不仅如此,雍正更是对其信赖有加,信任到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的地步,那么此人究竟有怎样的本领可以让一向多疑的雍正皇帝如此信任?下面先从他的入仕讲起。

监生入仕,少有大志

此人名为杨宗仁,1661年(顺治十八年)出生于辽阳。其祖上虽然没有入朝为官者,但也算是知书达理之家。打小杨宗仁就心存家国天下之情怀,与一步步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人不同,杨宗仁年纪轻轻就被选为了监生进入国子监读书深造。由此可以看出,杨宗仁是在有生员身份之时被举荐到国子监读书,历史上把这种方式叫做“优监”。

经过在国子监多年的辛苦钻研,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杨宗仁因成绩优异被选授为湖广慈利知县,成为一方的父母官。虽然品级不高,但此时36岁的杨宗仁很满足,他深知在此之前的生活多为理论学习很少转换为实践,而知县一职恰恰是自己将平生所学付诸于实践的最好时机。心中笃定,他便开始了自己仕途当中的第一步。

在慈利和蓝山知县任上,杨宗仁颇多惠政,当时两地频发苗匪之患,虽有官兵讨之,但没曾想因为领兵之人不体恤下属,导致军士差点发生兵变,此时杨宗仁以一人之力单枪匹马入军营对即将哗变的士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安抚众将士,苗匪之患也一举平定。杨宗仁也因此抚定之功被举卓异为甘肃西宁道员,这是他第一次被举卓异(上级推荐优秀人才的方式)。

屡举卓异,为国为民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杨宗仁第二次被举荐为浙江按察使,在任期间因其父去世所以回乡守孝三年。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58岁的杨宗仁以广西按察使、兼署理广西巡抚的身份重回工作岗位,没多久又被擢升为广东巡抚。在广东巡抚任上,面对当时各省钱粮损耗严重的困境,杨宗仁专门向康熙建议采取“督抚及各级互查,如若徇私,本官治罪,上级重处”的方式,如此互相监督、互相警醒的良策得到了康熙的首肯,至于成效如何史书并未作详细记载,但根据杨宗仁后来一帆风顺的仕途来说,此策必定在当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杨宗仁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康熙时期度过,但他仕途和人生的巅峰时期却出现在雍正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驾崩,雍正继位。没过多久,61岁的杨宗仁便被擢升为湖广总督这一封疆重任。足以看出在康熙继任者雍正的眼中,杨宗仁同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这里需要向大家普及一个知识,湖广总督作为清朝最高级别的九大封疆重臣之一,并非像字面理解的那样管辖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地。“湖广”一词最初来源于元朝时期,元朝疆域辽阔,实行的行省制度同样辖地广阔,当时的湖广行省确实包含了上述所讲的四地,但到了清朝时期,湖广总督所管辖的范围仅仅是湖南和湖北两地,而广东广西则划入两广总督所管。所以清朝的湖广总督又可以称为两湖总督。

为官惠政颇多,雍正言听计从

在他人犹听其人而观其行,至于尔则信而不疑。

一年之后,也就是雍正元年,杨宗仁之母去世,他向雍正申请回乡为母丁忧,雍正命其在任守制(守孝),杨宗仁又申请免去自己本身的封荫,雍正明面上应允其请,但实际上仍然赐予其封荫之权。不仅如此,杨宗仁以汉臣受封孔雀花翎实属当时极罕见之现象。那么雍正为何对杨宗仁如此厚爱?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验丰富,素有名望。雍正作为清朝史上最励精图治之君,其不论智谋和眼光都属上上之等。杨宗仁之所以可以在雍正继位之后以花甲之龄擢升封疆大吏,首要原因就是他的阅历和名望。其实早在雍正还在藩邸之时,便对朝中群臣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对于杨宗仁这个以监生身份做了十几年的知县,雍正还是十分了解的。

他深知,杨宗仁虽然当了十几年的小官,但天下诸事莫衷如是,这十几年的知县生涯恰恰使他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为官经验。这样的经验即使是处于庙堂之高的显赫京官也未必可以拥有。并且在地方颇有惠政的杨宗仁,深得百姓爱戴,属僚与之同心同德,而这恰恰是雍正继位后所需要的首要人才。

第二,多献良策,言听计从。纵观康熙的一生,前期雄图壮志开疆拓土,后期一方面受诸子夺嫡之影响,另一方面开始崇尚老庄的“无为而治”,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理念,所以对于地方的吏治整顿放松了警惕,导致在雍正接手后的清朝,是一个多地贪墨丛生、亏损严重的现状。

雍正继位时已逾不惑之年,所以他急需通过快速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由于积重难返,旧习久之,所以他急需通过革新的方式来取得突破性的成效。而此时的杨宗仁所提交的一份奏折,解了雍正的燃眉之急。杨宗仁以湖广为试点,面对“索要规礼”从而导致“横征暴敛”丛生的难题,他采取彻底禁革规礼的方式来从根源解决,此举出于大局考虑,措施妥帖,使雍正大喜过望,不禁对杨宗仁这位老臣的印象更加深了几分。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时期著名的“耗羡归公”政策也是根据杨宗仁的建议逐步成型的,对于当时湖广地区贪墨成风的现象,杨宗仁创新性地提出设立耗羡之法,得到了雍正毫不犹豫的肯定,称其之策为“无一瑕疵”。之后雍正不顾守旧派大臣的反对,将此政策逐步推行到全国范围,并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士当审其所当为,严其所不可为。

第三,鞠躬尽瘁,为国为民。1724年(雍正二年),杨宗仁病重,雍正不仅将他的儿子杨文乾由榆林道员擢升为按察使之衔随同侍奉父亲,同时还派宫中御医一同前往看视病情,由此可见雍正对杨宗仁的格外关心。

杨宗仁病情稍有好转便又“力疾视事”,此等鞠躬尽瘁,为民为国之心,怎能不让雍正感动。1725年(雍正三年),64岁的杨宗仁在湖广总督任上去世,雍正不仅追赠其太子少保,还破例封其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的世袭职位,谥号“清端”。1730年(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

纵观杨宗仁的一生,在基层十几年的生涯积攒丰富经验,每次献上的计策出发点都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之上,以推辞本身封荫而表明心志,这也是为什么雍正会对其言听计从之原因。正如雍正为其制象赞中所做的“廉洁如冰,耿介如石”高度评价一般,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勤谨纯良的一生。

参考资料:

《清圣祖实录》

《清世宗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卷八.本纪八》、《清史稿.卷九.本纪九》、《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二.列传七十九》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其实,明朝的灭亡并不完全归咎于中央禁军的战斗力。事实上,许多王朝的中央军经过几代帝王的更替后,由于长...
原创 宋... 好的!我将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保留原文的含义,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以下是修改后的版本: -...
原创 安... 好的,我会帮你保持原文语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改写每段文章,且字数变化不大。 --- 研究唐...
原创 罗... 上天似乎抛弃了中国,因为它的傲慢和奢侈。但我,身处在北方的荒野之地,却没有过多的欲望。我深知奢华的危...
原创 牛... 当然,这里是改写后的版本,每段内容保留原意并添加了些细节描述,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头条号/天...
原创 经... 元朝时期,我国的疆域版图达到了空前的广阔。成吉思汗看到当时的地图时,甚至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惊讶于自己...
原创 长... 当然!我帮你把文章按段落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也基本相当。这里是改写后的版本...
原创 诸...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领袖,几乎没有任何能与司马懿抗衡的人物。若...
原创 清... 好的,我会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全文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
原创 相... 1915年,在东京,22岁的宋庆龄与49岁的孙中山结为夫妻,婚礼上却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宋庆...
原创 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加速了其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势力,他们不仅强占东北农民的土地...
【图图日历】7月2日《基督山伯... 《基督山伯爵》 索书号:I565.44/233/:1 馆藏地:图书馆四层 内容介绍 Content ...
清代粉彩福寿纹赏瓶(一对) [朝代] 大清康熙年间 [稀有度] 清代年间的粉彩瓷器存世量相对较少,加之此赏瓶保存较为完好,更显其...
原创 铜... 在潮汕的某个村子里,一场活动的过程被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络,引起了广泛的质疑,认为参与者在游行时使用了...
原创 朝... 明朝灭亡之后,尊崇明朝、怀念周朝传统、以及排斥外族入侵的思想逐渐成为中朝两国关系中不可忽视的文化主流...
原创 清... 在许多清宫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王府的场景,比如“鳌府”和“和府”。例如在剧中,鳌拜的宅邸门口挂着...
原创 靖... 当然可以,下面是文章的改写版本: ---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你一起品味历史、感受思辨。 第一...
原创 清... 在古代,皇帝被视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因此,皇帝的健康状况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国家的...
原创 清... 很多功夫片导演喜欢在电影中插入一些特殊场景,比如主人公徒手抢夺子弹,以此展现他深不可测的功力。因此,...
原创 明... 封建社会时期的“朝贡”制度,作为一个独特的外交体系,对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具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