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年是人类近代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为希腊独立战争献身,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则将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中的一幕画成了名作《希俄岛大屠杀》(诗人波德莱尔称其为“向毁灭和无法治愈的苦痛致敬的可怕赞歌”),俄国诗人普希金创作出了现实主义悲剧名作《鲍里斯·戈多诺夫》(半个世纪后俄国音乐家穆索尔斯基将其谱成了同名歌剧杰作),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祭出了他的文学宣言《拉辛与莎士比亚》,德国诗人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和《北海集》相继问世……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期“十年磨一剑”的巨作面前显得黯然失色,那就是因末乐章的合唱《欢乐颂》而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这部旷世杰作在1824年5月7日的首演,不仅是人类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人类艺术史乃至整个近代史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这部首次融入人声独唱与合唱形式的交响乐巅峰之作在其后的两百年间——从欧洲1848年革命到维也纳黄金时代的落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两德统一与柏林墙的倒塌,从“9·11恐怖袭击事件”到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一再地被用来纪念人类的自由受到威胁、被期盼或被颂扬的时刻,并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为全世界共通的语言,或曰全人类的同一首歌。
首演之夜
众所周知,音乐在维也纳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勋伯格等一连串音乐家的名字与这座伟大的城市紧密相连。整整两百年前的1824年,就像在欧洲的许多其他城市一样,32岁的罗西尼是当时维也纳受热捧的音乐偶像,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