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有一天,道光看天儿不错,心血来潮,就想去自己的宝华峪看看,可还没出发就收到一封快报,说是刚修好的皇陵地宫居然渗水了,这下道光急了,岂有之理,朕的万年吉地渗水,道光快马加鞭亲自赶到清东陵,马车还没停稳,就奔地宫去了,到那里一看吓一跳,看着眼前湿淋淋的地宫,道光当场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大骂那帮修皇陵的大臣们,说他们“丧尽天良”。
于是,下旨把那些修陵大臣,该革职的革职,该下狱的下狱,就此也引发了一场“宝华峪浸水”的大案爆发。
清朝时期,皇帝继位后,头等大事就是选好万年吉地,为自己修建皇陵。结果,道光的地宫却被整一出“豆腐渣工程”,道光肯定是怒火冲天啊,于是,在十五天之内,连续颁发三十道谕旨,其中最多的一天,连续发了四道,谕旨内容要彻查原因,惩办建陵的大臣,不过下手似乎有点狠,就是因为地宫渗水这件事,不惜拿朝廷重臣开刀,认为此罪尤重,但凡相关的人员都关进刑部大牢,道光这一举动可谓震惊朝野。
其实,乾隆的地宫也渗过水,但乾隆生气归生气,只处罚相关建陵的大臣,并没有像道光这样表现得这么过激,大张旗鼓抄家革职,凡沾边都不放过,这到底怎么回事?
道光心里有自己的“小心思”
其实,道光内心有自己的小心思,什么心思呢?道光说:这个地方已经渗水,质量堪忧,修修补补无济于事,朕打算另择宝地。
道光这话一出来,大臣们都惊了,要知道,这地宫修建征用数万名工匠和数百万的夫役,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修好,这数百万两白银都砸下去了,说不要就不要了。
乾隆当年那么大方,发现自己地宫渗水,也只是修补,而道光皇帝一向以节俭作则,怎么突然对这件下起这么大血本呢?
其实,说白了,从一开始他就是对这个清东陵不满意,尽管从他当皇帝开始,就反复强调一切要按祖宗的规矩来办,可是在建陵这件事上,嘴上说“敬天法祖”的道光,首先破坏先祖的遗训,道光其实并不想把自己的皇陵建在清东陵,也不想建清西陵,他中意的万年吉地其实在北京西南郊的王佐村,就是现在北京的丰台区,这是道光发妻孝穆成皇后钮钴禄氏葬的地方。
38岁的道光继承帝位后,他对自己的发妻钮钴禄氏感情至深,念念不忘,脑门子一热,就把祖宗的家法给忘了。
所以他跟大臣们说,他要把自己的万年吉地建在王佐村,以便百年后,与帝后葬一起。当然,道光对自己亡妻重情重义,让人非常感动,但他这种违背祖制的做法,大臣们能答应吗?
肯定不答应,在大臣们看来,这这简直就是大不孝、大不敬,简直是离谱至极,于是,大臣们联名上书,据理力劝:“皇上,您可别这样干啊,会背负千古骂名的。”
当年乾隆所作“兆葬规制”的谕旨,意思就是隔代安葬,倘若乾隆帝在东陵,那么嘉庆就得在西陵,嘉庆在西陵,那么嘉庆的儿子道光自然就是在东陵。就是父在东陵,则子在西陵,而道光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自己刚继位,皇位还未坐稳,只好暂时遵从祖制,把自己的地宫建在清东陵。
谕旨一下,众臣开始为道光帝修建陵墓,于是就在东陵区内动工修建陵墓。道光派大学士戴均元、庄亲王绵课、尚书英和、侍郎阿克当阿全权负责办理陵寝工程。庄亲王等人集中一切精力兴建陵寝,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道光七年宣告竣工。
为了表示重视,道光在竣工之日亲临东陵宝华峪祭奠,并将先前薨逝的孝穆皇后的梓宫安奉于地宫之中。当道光看到陵寝规制完备,心中甚喜,并传谕,对有关建陵的人论功行赏,有关匠役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
谁料,道光的地宫居然渗水了,这让不想在清东陵建陵的道光下定决心重新选择陵址。
地宫渗水给了道光机会,让他另择风水宝地
新皇登基那头等大事就是给自己修陵,而自己的地宫却修成了豆腐渣工程,道光皇帝生气放出话来,不想再修修补补了,可宝华峪地宫征用了数10万工匠和数百万服役,历时六年才修建,如果重新找个地儿,这数百万白银铸成的建筑将全部毁于一旦,这显然与道光一时提倡的节俭相违背。
何况御陵渗水在清朝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乾隆御陵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时负责工程的官员汇报给乾隆以后,乾隆从大局出发,对地宫的工程进行了补救和修理,其实宝华峪地宫渗水并不是不能解决,道光完全可以效仿乾隆的做法,但是道光一想起这座劣质的陵御就觉得很糟心。
道光皇帝说:“我怕什么来什么呀,我最怕水了,我生性怕水,我不敢游泳,地宫渗水,那要是自己真的寿终正寝后,将来棺材岂不是就要淹在水里啊,这还得了吗?”
这事一出,负责修建宝华峪大臣戴均元可是捏着一把汗呐,心说:皇家最忌讳陵墓渗水的事儿,尤其是道光帝对待修建陵墓这件事上很讲究,陵墓渗水可是要杀头的啊!
确实,道光对地宫渗水事件反应有点不正常,道光怒火冲天,一面至棺前祭酒,一面兴师问罪,斥骂筑陵大臣们“丧尽天良”。
随后,道光帝立即传旨,对选陵修陵大臣等主要负责人员“切实根究”。此时大臣庄亲王绵课已病故,没办法惩治,于是就拿他四个儿子来问罪,四个儿子一律革职;戴均元撤职下狱,其子降职;英和革职抄家之外,而且被逮到刑部受审下狱……
道光对修建陵寝不力的官员加以惩办,该革职的革职,该下狱的下狱了,但道光帝觉得还不解心头之恨,因为道光是出了名的节俭皇帝,想着自己修陵的花销,说什么都要负责修陵的这些人赔付,并抄家封产。
同时,道光皇帝下令将这座陵寝全部废掉拆除,致使耗费几百万两白银铸成的皇陵,就这样被毁掉了。而且,道光皇帝不顾乾隆当年规定的“兆葬之制”祖制,毅然在易县西陵的龙泉峪另选陵址,重新建陵。
道光为什么要在西陵的龙泉峪另选陵址呢?
道光在他的诗中说得很明白:“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灵区。意思就是说龙泉峪紧靠父母的昌陵,他可以永远和父母在一起了。显然对乾隆当年规定的“兆葬之制”不愿遵守。
1831年,道光帝的慕陵在西陵龙泉峪破土,1836年竣工,用五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
在新建这座陵墓的过程中,道光一直提倡俭约行事,但是完工时的账单一算下来,耗银却达240多万两,比号称清陵之冠耗银还多耗费了37万两。若再加上宝华峪工程一建一拆的耗银,那可不止240多万两的白银啊!哪里还有什么“俭约”可言?
而清王朝的丧葬历史的河流再度在这里拐弯,乾隆当年规定的“兆葬之制”,到了道光这儿就没有遵从了,又回到当年雍正的起点上。此后就再没执行“兆葬之制”了。
写到最后
早在乾隆一朝的末期,清朝衰微迹象已现出端倪。到嘉庆一朝,更是暴露无遗,并衰败得越来越不可收拾。由于国库空亏,民不聊生,许多农民的耕地被巧取豪夺后,便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紫禁城一夜之间就冻死乞讨者八千余人。随着历史的推移,几次出现了全国性大饥荒,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就在这样日下的境况中,朝廷仍未因此削减其建陵经费,依然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地为自己牟取虚荣和浮华。
尤其是道光登基之后,下旨修建自己的皇陵,结果发现地宫渗水,怒火冲天,不仅惩罚修建地宫的相关人员,还借此机会另择风水宝地,一建一拆的耗银,可超过两个裕陵,道光一直提倡俭约行事,但对修陵寝这件事,可没少砸钱,只因他一开始就不满意东陵,看中的是西陵龙泉峪这块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