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昔日盟约遇冷风:稀土风波下的中欧关系新篇章
(国际瞭望台)
纽约,一纸会谈,似乎为中欧关系描绘了一幅合作共赢的美好蓝图。新华社的报道中,中国领导人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会晤中,字字珠玑,饱含期待。双方作为影响全球格局的举足轻重两大力量,理应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重任。中国强调,坚守战略自主与公平正义的底线,是双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唯有如此,才能增进彼此的信任,深化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擘画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更进一步,中方也释放出真诚的信号,希望欧盟能够切实履行其开放市场的承诺,摒弃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错误倾向。这种坦诚的沟通,无疑为双方关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彼时,冯德莱恩的回应也显得恳切而有力。她深知,中欧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加强对话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夯实彼此信任,不仅对双方至关重要,更是全球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欧盟更是信誓旦旦地表态,愿积极落实今年中欧领导人会晤达成的各项共识,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化解分歧。在贸易投资、环境保护、发展援助等诸多关键领域,欧盟表达了与中国携手并进,共创辉煌的强烈意愿。
然而,会晤的余温似乎尚未完全散去,欧洲的态度却已悄然转变,露出了一丝冷峻。
阴影笼罩,稀土博弈中的暗流涌动
路透社的披露,则将我们拉入了另一场更为复杂的博弈之中。美西方国家,对中国在稀土领域无可比拟的优势,早已心生觊觎,却苦于找不到万全之策,如今竟开始编织起一系列令人咋舌的“组合拳”。
第一招:价格“地板价”,意在遏制
G7国家正认真考量效仿美国的做法,试图为稀土设定一个最低价格。澳大利亚已单独将此提上议程,加拿大的态度亦显积极,虽尚未付诸行动,但其意已明。欧盟也在积极探索此一可能性,其核心目的,无外乎是刺激和扶持自身本土稀土产业的发展,进而削弱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招:监管“防火墙”,严防外溢
G7的技术团队近期在美国举行了核心会议,重点探讨是否应提高在关键矿产领域的投资监管门槛。此举的用意昭然若揭,即试图从源头上限制企业对华投资,尤其是在与稀土相关的产业。然而,G7内部对于是否要直接与中国正面抗衡,似乎仍存在着一丝不确定性。
第三招:地理“隔离带”,限制流通
一种被提及的措施是实施地理限制,包括设定严格的本地内容规则,或者在公共采购的招标过程中,对来自特定国家(如中国)的稀土产品设定采购配额。然而,这一提议在G7国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意见上的分歧。
第四招:税收“双重刃”,挤压利润
G7国家还在讨论对中国的稀土以及小批量金属出口征收关税,甚至考虑引入所谓的“碳税”。税率的计算方式,更是颇具匠心,将与生产过程中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挂钩。这无疑是在成本和市场准入两方面,对中国稀土出口进行多重挤压。
中国力量,不屈不挠的战略反击
美西方如此行径,其背后的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了掠夺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以满足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私利,却全然不顾国际公平贸易的原则。然而,中国并非任人欺凌的软弱之辈。回想当年,特朗普政府挥舞着“关税大棒”,试图遏制中国,最终不过成为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那场贸易战不仅未能对中国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反而让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稀土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中国在该领域无可撼动的强大主导力。
中国始终奉行合理合法的产业政策,这符合国际通行惯例,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发展自主性的必然选择。如果美西方国家执意要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肆意妄为,中国必将采取果断的反击措施,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将竭尽所能,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这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捍卫,更是对国际经济秩序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