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丈夫称谓的由来与商周度量衡探秘
在中国古代文献《谷梁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意思是说,周朝时期的男子到了20岁就要举行冠礼,将头发束起戴上冠帽,从此就可以被称为丈夫。这与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已婚男性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从甲骨文看夫字本义
甲骨文中的夫字形象生动,描绘的是一个束发戴冠(或用簪子绾发)、正面站立的成年男子形象。这清楚地表明夫最初就是指成年男子,而未成年男子则是披头散发的。有趣的是,甲骨文中的夫字与周代男子二十而冠的礼制高度吻合,这说明冠礼这种成人仪式很可能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了。
丈字的真实含义探究
既然夫代表成年男子,那么丈又是什么意思呢?传统解释认为丈是指长度单位,用一丈的身高来代指成年男子。但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谷梁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当时周朝的尺度标准是23.1厘米一尺,十尺为一丈,这样算来丈夫的身高标准就是2.31米,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即便是夸张的说法也太过离谱。那么,丈夫中的丈究竟该作何解释?
考古发现揭示商代度量标准
殷墟考古发现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根据《史记》记载,大禹身为度;《大戴礼记》也提到布指知寸(指宽),布手知尺(拇指与食指叉开的距离),说明上古先民确实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度量标准的。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北斗斗柄是由两根股骨(腿骨)构成的,用于立表测影。古人将股骨竖立在地上,通过测量正午时分的日影长度来判断季节变化。这种测量方法不仅衍生出了勾股定理中的勾股概念,也是《周髀算经》书名中髀(即股骨)字的由来。这些发现证实了上古先民以身为度的测量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成年男子的股骨长度相对稳定,这可能也是古人选择它作为标准长度单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代尺度的真实长度
根据人体测量学,人的身高大约等于拇指与食指叉开距离的十倍。例如,一个身高170厘米的人,其拇指与食指叉开的距离大约为17厘米。明代学者朱载埴也曾说:若据身为度之一言,则应长十尺为是。考古发现商代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约为165厘米(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推算出商代一尺大约为16.5厘米。
这个推算是否准确呢?近百年的殷墟考古出土了三把商代尺子,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
1.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商代象牙尺:长15.78厘米,宽1.6厘米,厚0.5厘米,正面刻有10寸,每寸又分10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记载殷九寸为尺,但考古实物证实商代是十寸为尺,推翻了蔡邕的说法。更令人惊叹的是,商代已经精确到了分这个单位,这把牙尺的每分约1.6毫米。周原考古发现的细如发丝的微雕甲骨文也佐证了这一点,说明当时可能已经使用类似放大镜的辅助工具。
2.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代象牙尺:长15.8厘米,宽1.8厘米,厚0.5厘米,同样刻有10寸,每寸10分。
3.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骨尺:虽有残损,但可见正面用横线纹刻有10寸,推算一尺约16.95厘米。
综合这些发现,商代一尺大约在16-17厘米之间,一寸是其十分之一。现代学者有的取三者的平均数16.18厘米作为商代标准尺长,有的则以骨尺的16.95厘米为准。无论采用哪种标准,都与商代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的十分之一基本吻合。
丈夫称谓的真相
由此可知,商代的一丈(十尺)长度大约只有现代的一半多,与当时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相当,这就是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的由来。至于大丈夫这个概念,孟子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度量衡的文明意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度量衡虽然不像军事战争那样引人注目,但却是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无论是丈量土地、天文观测、商业贸易、军事后勤还是建筑工程,都离不开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令人深思的是,西方某些号称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在商业科技方面成就斐然,却始终未能像中国这样出土大量度量衡实物,史书中也鲜有相关记载,这一现象确实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