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史前推理师(宋翔)
2025-09-30 16:51
国家文物局虽确定青海秦始皇石刻是真迹,但不意味石刻内容是真事,且石刻内容并无“昆仑”,官方已经改口不再称昆仑石刻,而是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但有部分媒体却用“国家文物局认定昆仑采药石刻是真迹”此类标题误导读者,更有媒体夸张地据此称“山海经中古昆仑找到了”!这些媒体连审题都不会了吗?
近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则消息,称在青海海拔4300米的地区发现了“秦始皇命人采药昆仑”的石刻。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石刻提到的的年代与秦始皇称帝年份不符,有人说石刻中并未出现“昆仑”二字,仅仅只有一个疑似“陯”字,联想为“昆仑”纯属臆测。其实本文重点想强调的是,无论石刻是真是假,《光明日报》中提到的青海扎陵湖区域都不可能是古昆仑。
许多人试图将昆仑简单地定位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然而,昆仑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地名,它既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昆仑区域应当有相关的动植物、山川河流存在,也应当有众多与之相关的人物信息留存。将昆仑简单定位为海拔4300米的青海昆仑,不仅在地理上难以自圆其说,更在人文逻辑上显得荒谬。
01
地理与生态的悖论
《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文献记载昆仑有“貘”(大熊猫)和箭竹林,还有盛产桃、枣等温带水果的果园。然而,现代生物学证实,大熊猫的生存上限仅3000米,箭竹的生长极限是3800米,而桃、枣等温带水果需要≥10℃的积温和无霜期>180天。若昆仑在海拔4300米的青海扎陵湖,零下30℃的严寒中,大熊猫如何啃食冻土草根?箭竹又如何在冻土层扎根?桃树幼苗又如何在无霜期不足30天的环境中存活?
《山海经》记载“貘”(来自网络)
丛林中的大熊猫(来自网络)
昆仑还被描述为有丰富的山川河流,是众多神话生物的栖息地。然而,海拔4300米的高原环境树木绝迹,昆虫种类不足平原的1%,大型鸟类如凤凰鸾鸟无法在稀薄空气中展开三米羽翼,更无法在缺乏食物的环境中生存。这样的环境如何支撑起一个充满生机的神话世界?
文献记载中大禹治水在昆仑之下,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荒地,四川汶川出生的大禹到这里治水的动机和痕迹在哪里呢?文献记载昆仑区除了大熊猫,还有犀、象、麋鹿、雅鱼、珙桐、柑橘、桑蚕、蜀葵等等长江流域原产的动植物资源,甚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长明火井、温泉、瀑布、铜、铁......。而这些,海拔4300米的青海高原显然并不具备。
万山之祖 巍巍昆仑(来自网络)
02
人文与历史的悬疑
昆仑还是一个人文概念,这方面也不符合逻辑。《穆天子传》记载在秦始皇之前就有西周穆王驾八匹高头大马马车,率领车队浩浩荡荡西行至昆仑之丘拜访西王母的故事。问题来了,如果昆仑在海拔4300米的青海高原,八骏马车如何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长途跋涉?古代马匹的耐力和生理极限决定了它们无法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完成长途旅行。更何况,周穆王一行人如何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他们又如何在荒芜的高原找到足够的补给?
值得一提的是,到秦始皇才开始各地“车同轨”,也就是说在秦始皇之前各国即使有马路也是无法贯通行走马车的。更遑论秦始皇之前400多年的周穆王车队如何从周都陕西(也有说成都)一“路”开到一千四百多公里的青海的?
周穆王驾八匹高头大马马车(来自网络)
从先秦文献到后世史书,昆仑一直是“帝之下都”,是西王母掌管“不死药”的城邦之心。然而,考古显示,秦前的青藏高原并无城池遗迹,最大聚落仅几十人,扎陵湖周边也未见青铜器、文字或祭祀遗址。
青藏高原地形图(来自网络)
结 语
昆仑,被称为中国第一神山,就在于它与众多神话、神仙有关。试问哪里的神仙最多最集中?以商周牧野之战为原型的《封神榜》小说故事中与“昆仑”有关的众多“神仙”人物传说都集中在四川,或许可为这一观点提供旁证。比如,慈航道人观音菩萨传说在遂宁大英,普贤道人传说在峨眉山,哪吒陈塘关传说主要流传在宜宾和江油,二郎神主要流传于灌口都江堰,女娲传说流传于雅安,太乙真人金光洞传说在江油乾元山,赵公明、三霄娘娘传说在峨眉山,广成子传说在青城山,燃灯道人传说在雅安灵鹫山,石矶娘娘传说在江油骷髅山,邓婵玉与姬发决战地佳梦关传说是广元(葭萌关),太上老君传说在新津老君山,道教起源地在大邑鹤鸣山等等。
而四川瓦屋山,不仅山形、地理、地貌与众多昆仑记载吻合,其位置所在周边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也与文献记载吻合,有上亿吨古冶铜渣和众多古窑遗址。更重要的,这里还是道教发祥地,黄帝、西王母、女娲的传说流传,老子、张道陵、张三丰、葛洪、杜光庭等等著名道家道教人物均有遗迹尚存,这才是真正的昆仑应该考证的方向。
四川瓦屋山(来自网络)
遗憾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光明日报》可以大大方方刊发青海发现秦始皇昆仑采药这样的探索性信息,而四川本地的媒体和相关机构,面对瓦屋山如此充分的昆仑条件却视而不见,滞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