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曾有一个与三国蜀汉名字相似却命运迥异的政权——成汉。这个由流民领袖李特开创的王朝,历经六代帝王,最终在东晋大将桓温的铁骑下黯然落幕。
说起成汉的统治者,可谓一代不如一代。开国皇帝李雄虽骁勇善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武夫。其子李班本可成为一代明君,却在位仅数月就被堂弟李期篡位。李期昏庸无道,又被李寿取而代之。到了末代皇帝李势时,这个王朝已经日薄西山。 史书记载李势身长七尺九寸,腰带十四围,是个虎背熊腰的壮汉。这位魁梧的君主登基之初倒是颇有作为,不仅大赦天下收买人心,还特别重视祭祀祖先。当时太史令韩皓观天象发现异兆,建议修缮宗庙,李势立即召集重臣商议。相国董皎等人极力支持,认为祭祀先祖能保佑国运昌隆。 这背后折射出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观念。在古人眼中,逝去的祖先在阴间仍能福佑后人,因此祭祀被视为头等大事。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长辈们总把传宗接代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希望香火不断,祖先在九泉之下能永享祭祀。 然而李势面临一个棘手问题:膝下无子。其弟李广请求立为皇太弟,这本是合乎礼法的要求。但权力使人迷失,李势不仅断然拒绝,还将弟弟贬为侯爵,导致李广愤而自尽。更令人扼腕的是,李势随后又诛杀了与李广交好的贤臣解思明和马当,这两位可是成汉最后的栋梁之才。 内忧未平,外患又至。蜀地官员李奕趁机起兵,虽然最终被镇压,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东晋名将桓温率军来伐。面对强敌,李势听信谗言,以为投降必死,却在最后关头选择开城归顺。桓温出人意料地没有赶尽杀绝,反而封李势为归义侯,将其送往建康。 站在成都城头远眺,这座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古都,见证了太多王朝兴衰。从蜀汉到成汉,从前蜀到后蜀,多少帝王将相在这里指点江山,最终都化作历史云烟。成汉的覆灭告诉我们:再坚固的江山,也敌不过昏庸统治的侵蚀;再显赫的王朝,终有曲终人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