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晚清时期国家尚属统一,工业发展相对较好,而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缺乏发展工业的决心。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从重工业体系建设来看,民国时期的成就实际上远超晚清。这主要源于两个时期所处的工业革命阶段不同:晚清主要效仿第一次工业革命模式,而民国则紧跟世界潮流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这种代际差异直接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高度。
具体来看,晚清引以为傲的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等工业项目,在民国时期已显得落后。民国不仅能够制造军用飞机、化学武器,太原兵工厂更成功研制出晋造150毫米榴弹炮。这些成就是晚清望尘莫及的。当时全球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本就屈指可数,民国能在复杂得多的工业体系下取得这些进展实属不易。
资金投入方面,晚清三十年洋务运动耗资5300万两白银,而甲午战败后仅对日赔款就达2.3亿两(含赎辽费),《辛丑条约》更需赔付9.8亿两。这些巨额赔款不仅掏空国库,更直接资助了日本的工业化。相比之下,民国在1933年收回关税自主权后,曾效仿苏联模式制定重工业发展计划,可惜因抗战爆发而中断。
制约民国工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技术层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所需石油资源国内匮乏,开采技术落后;政治层面,军阀割据导致力量分散,直到东北易帜才实现形式统一。更关键的是战略考量:鉴于海军薄弱,南京政府不敢在易受攻击的东南沿海布局重工业,以防日军以战养战。
尽管如此,民国仍有所作为。1935年制定的《国防工业初步计划》以江西、湖南为基地,建设了系列重工业设施。抗战期间(1938-1945),后方基地生产了41万吨生铁、4.5万吨钢材。虽然与列强相比仍有不足,但相比晚清已是质的飞跃。
历史告诉我们:评价一个时期的工业发展,不能脱离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国际环境。民国在更复杂的工业体系和更艰难的国际形势下取得的成就,确实让晚清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