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四军领导层:为何叶挺当军长却由项英掌实权?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根据协议,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则整编为新四军。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由三位主要领导人统领: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和陈毅。但令人费解的是,实际掌握指挥权的并非军长叶挺,而是副军英,而战功赫赫的陈毅甚至未进入军委会。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华。迫于形势,国民政府同意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中共中央原计划由项英任军长,陈毅任副手。但蒋介石坚决反对共产党员担任主官,担心共产党势力坐大。他先是提议由桂系将领白崇禧出任,但小诸葛白崇禧识破这是借刀杀人之计,婉言谢绝。蒋介石又打算派嫡系将领汤恩伯或张发奎,但这些人都与红军有血海深仇,遭到我党坚决反对。
经过反复博弈,双方最终达成折中方案:由无党派的叶挺出任军长。叶挺在北伐时期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将,曾担任孙中山的卫队团长,与共产党渊源颇深。这种安排既满足国民党的要求,也符合我党利益。于是,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实际相当于政委)。由于新四军主要由我党领导的游击队组成,实际指挥权自然掌握在项英手中,叶挺对此也表示认同。军部其他要职如参谋长张云逸、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邓子恢等均由我党将领担任。
那么,资历深厚的陈毅为何未能进入军委会?这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陈毅军事才能出众,更适合在一线带兵打仗。当时新四军内部有项英主文,陈毅主武的说法。陈毅曾留学法国,战术素养深厚,在反围剿中屡建奇功。其次,国民党刻意限制共产党在新四军高层的人数,特别是像陈毅这样的核心将领。再者,军部已有叶挺负责军事,项英主抓政治,加上两位优秀参谋长,领导架构已相当完善。
事实证明,这个安排十分明智。陈毅在苏北游击区屡创佳绩,不断为军部输送物资和兵员。但随着新四军日益壮大,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1941年发动皖南事变,调集重兵围攻新四军军部。项英、周子昆等领导人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而陈毅却率部突围,不仅击退万余追兵,还留下如鱼入海的传奇。国民党将领顾祝同、白崇禧都感叹陈毅用兵如神,难以对付。
此后,陈毅接掌新四军,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短短数年间,他培养出大批优秀干部,将部队发展到十余万人。解放战争中,这些精锐之师在华东战场大显身手。陈毅与粟裕珠联璧合,先后取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胜利。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他们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黄维、邱清泉三大兵团,生擒杜聿明。渡江战役后,又相继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重镇,最终将国民党残部赶至台湾。1955年,陈毅凭借卓越战功,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正如他在《梅岭三章》中所写: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位铁血儒将用战功告慰了昔日战友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