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100年的历史。全面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各类社会矛盾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大致来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人们常说,三国人物有“三绝”,也就是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是指他的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指他的一起义气过人,诸葛亮的智绝是说他机智过人。三国演义中对这三个人的描写,可谓是空前绝后、难以匹敌。 三国演义是怎么描述这三个人的?我们先说曹操的奸绝。曹操逃到吕伯奢的家里面,突然听到后院有磨刀声,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直入,见人皆杀之。一直杀到厨房里面,发现一只被捆着待载的大肥猪。才知道杀错了好人。急忙离开,路遇外出买酒而归的吕伯奢。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半点反悔之意。为了防止吕伯奢报官,自己会被官府追杀,竟然把屠刀砍向了这位一心救助他的好人。并且之后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刻薄的形象,跃然纸上。 那么关羽是怎么义绝的呢?关羽为了两位嫂子的安全,不得已投降了曹操。曹操待之非常优厚,后来关羽知道刘备的消息,于是保护着嫂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了兄长的身边。可是在华容道,关羽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为代价,大义释曹操。关羽的义气,可谓惊天动地。 对于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中中刻意描写的人物。在小说中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如此着力的刻画,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诸葛亮成为小说中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所有的美德。那么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的智。比如说火烧赤壁之后,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随着双方对荆州的争夺日益加剧,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对周瑜一改退让的政策,三气周瑜。而周瑜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最终仰天长叹,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抱憾而亡。 而诸葛亮后期的主要对手司马懿,老奸巨猾。能力和手段都远超周瑜。不过它到底比诸葛亮还要差一些。司马懿能够料到诸葛亮他的一些计谋,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如果诸葛亮因势利导,别出心意,司马懿就穷于应付了。空城计中,面对司马懿席卷而来的15万大军。诸葛亮面对弹丸之地的西城和老弱残兵两千五百,不能打又不能退。怎么办呢?他却大门四开,用二十军士,办做百姓,打扫街道,他自己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尘上敌楼前,屏南而坐。焚香操情。这使得司马懿满腹疑虑,不敢冒进。最终退兵而走。诸葛亮居然不动一刀一枪,就解了西城之围。就连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说他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不过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是有缺点。概括来说,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还有就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例如刘备是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此书中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这些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由于描述过分,三国演义在突出其仁爱时,却使人感觉刘备很无能、很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