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非洲人饭都吃不饱还不种地,真是因为懒吗?专家:你看地上长得啥
迪丽瓦拉
2025-10-10 16:33:03
0

2024年非洲有3.07亿人面临饥饿,这一数字占全球饥饿人口的近一半,可这片大陆却坐拥全球60%的未开垦耕地。

不少人一提起这事就摇头,觉得是非洲人太懒不愿下地,但数据却狠狠打了脸,非洲人平均每周要干50小时活,比发达国家还多13小时。

明明肯出力却填不饱肚子,这到底是为啥?有专家一句话点破关键:想知道答案,先看看非洲地上长着啥。

天然“粮仓”的诱惑:不用种也能吃的树

很多没去过非洲的人不知道,当地有一种“天然粮仓”,那就是香肠,它结的果实像香肠,不管熟没熟都能吃,一个就能让人吃饱。

比香肠树更神奇的是猴面包树,被非洲人叫做“生命之树”,树干里能存上千公斤水,旱季凿个口就能喝到甜水,果实烤着吃还像面包。

猴面包树的用处远不止这些,树叶能做汤,树皮能入药,树干掏空了甚至能住人,过去非洲还有人在里面开酒吧,能容纳15个人左右。

靠着这些天然植物,非洲人在旱季或饥荒时总能勉强活下去,也难怪有人觉得不用费劲种地,何必自找苦吃。

可没人想到,这些天然馈赠正在慢慢减少,近十年猴面包树和香肠树的数量少了22%,有些种类都快灭绝了。

现在这些树顶多能满足15%人口的部分食物需求,靠树吃饭的日子早就难以为继,有人想种地却发现根本种不活。

种不出粮

其实不是非洲人不想种粮食,而是地里的条件实在太苛刻,非洲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气候,雨水多、太阳烈,土壤遭了大罪。

这种气候会引发“淋溶作用”,雨水常年往下冲,把土壤里的氮、钾等关键养分全带走,剩下的红土硬邦邦的,全是铁和铝的氧化物

肯尼亚坦桑尼亚的红土最典型,看着发红挺厚实,其实没多少营养,跟欧洲黑土比起来,肥力差了不止十倍,种玉米产量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土壤差就算了,非洲的气候还特别不稳定,从北到南气候差异极大,有撒哈拉的干热,有刚果雨林,还有东非的旱涝不定。

萨赫勒地区的雨季每年都没准头,农民种上小米就天天盼着下雨,要是雨来晚了,地里的庄稼就全白搭了。

东非的情况更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刚闹完干旱,洪水又跟着来,2019年一场洪水就毁了成片的农田,颗粒无收。

索马里首都洪水

2024年的情况更糟,联合国报告说苏丹加沙等5个非洲及周边地区已经濒临饥荒,苏丹打了两年仗,农田全荒了。

现在苏丹的食品价格比去年涨了124%,近一半人都饿着肚子,而气候变化还在火上浇油,非洲温度上升速度比全球平均快得多。

专家已经算过,到2050年南非的玉米可能减产30%,要知道玉米可是非洲好几亿人的主粮,这对粮食安全来说是大威胁。

被卡住的种粮之路

就算克服了土壤和气候的问题,非洲种粮还有更绕不开的坎,那就是历史留下的坑,殖民时代欧洲人在非洲干的事影响至今。

当时欧洲人只想着赚钱,在非洲强制推广咖啡、可可这些经济作物,种出来的东西全运回国,根本不管本地人吃啥。

这直接打乱了非洲传统的粮食种植体系,好地都用来种经济作物,粮食种植被严重忽视,独立后这毛病也没改过来。

现在不少非洲国家还靠出口经济作物换钱,对粮食生产不上心,每年要花350亿美元买进口粮,专家预计2025年这数字会涨到1100亿。

要是把这笔钱投在本地农业上,改善种植条件、建点基础设施,非洲早就不用饿肚子了,可现实却让人无奈。

比历史问题更实际的是基建太差,非洲农村的路大多是泥巴路,一到雨季就全是烂泥,车根本开不进去,粮食运不出去。

世界银行统计过,只有34%的非洲农村人离像样的路不到2公里,而东亚能达到90%,差距特别大,农民种出粮食也只能烂在地里。

储存粮食也是个大难题,非洲没多少粮仓和冷库,粮食收下来后要么发霉,要么被虫子吃,损失率高达30%。

灌溉条件就更差了,全非洲只有6%的耕地能浇水,而亚洲是37%,没水浇地只能看老天爷脸色,雨少的年份就只能等着挨饿。

不种粮食种芝麻

既然种粮食太难,非洲农民就选了另一条更实际的路:种芝麻,这可不是瞎选,芝麻天生就适合非洲的气候和土壤。

芝麻的生长期只有3个月,比水稻、玉米短多了,还特别耐旱耐贫瘠,不用太多照顾就能长好,特别符合非洲的种植条件。

收割和加工也简单,用镰刀就能收割,收下来捆好放太阳下暴晒,等果实开裂了,拿棍子拍打几下就能得到芝麻粒,不用复杂设备。

更关键的是种芝麻能赚钱,这些年全球很多国家嫌种芝麻收益低,都改种别的作物了,非洲就成了全球主要的芝麻供应方。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芝麻进口国,2020年进口的芝麻里90%都来自非洲,光坦桑尼亚一个国家,就供应了全球近14%的芝麻。

对非洲农民来说,现在野生植物不够吃了,粮食又种不活,种芝麻能换钱买粮,这是最现实的生存办法,跟懒不懒压根没关系。

可芝麻终究不能当饭吃,坦桑尼亚虽然芝麻出口多,国内还是要进口玉米,一旦国际粮食涨价,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就又紧张了。

这种单一依赖经济作物的风险正在慢慢显现,非洲也在想办法平衡,可短期内很难完全改变现状。

破局

其实非洲农业不是没救,这些年有些地方已经走出了困境,找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卢旺达就是个典型例子。

卢旺达在战乱后搞了“作物强化计划”,专门推广优质种子和化肥,还教农民科学种植方法,没几年玉米产量就翻了倍。

尼日尔的农民也很聪明,他们在田里种金合欢树,树叶掉下来能当肥料肥地,原本贫瘠的废地慢慢变成了良田,收成涨了好几倍。

这些成功案例都说明,只要找对方法,非洲的土地也能种出粮食,而土壤改良是第一步,增施有机肥、轮种豆类都能补充土壤养分。

马拉维就试过给化肥搞补贴,让农民买得起化肥,结果玉米产量立马上去了,不过也在控制用量,怕用多了破坏环境。

应对气候问题也有不少好办法,比如种耐旱的改良玉米和高粱,还有布基纳法索农民下雨时把水攒起来,旱季也能浇地。

基础设施也在慢慢改善,修了路之后粮食能运出去了,建了仓库之后粮食能存住了,埃塞俄比亚修了小型灌溉工程,农民不用再光等下雨。

这些变化虽然慢,但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让非洲人看到了靠自己种地吃饱饭的希望。

结语

说到底,非洲人不种粮真不是因为懒,而是有太多绕不开的坎,天然植物不够吃了,土壤差种不活,气候怪收不上,路烂运不出。

那些说非洲人懒的人,没看到农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没看到女性撑起80%农业生产的付出,更没看到他们在战乱和干旱里的挣扎。

现在事情正在慢慢变好,卢旺达的玉米丰收了,加纳的水稻够自己吃了,塞内加尔也不用进口那么多粮食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些地方的例子证明,只要有合适的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靠谱的政策支持,非洲的土地就能种出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民。

猴面包树的减少或许是个提醒,靠天吃饭终究不长久,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才能稳稳端住自己的饭碗。

非洲农业的路还很长,要解决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只要找对方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嘉庆二十年九月,浙江巡抚孙玉庭上报给嘉庆皇帝,称建德县知县刘又向贪污勒索商人,建议对他进行严厉处理。...
原创 雍... 雍正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争议最多,但有一点很难否认:他极其勤政。在“康乾盛世”的三朝接力里,雍正正是承...
原创 长... 李世民常被誉为千古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的辉煌。然而,他的成就背后,少不了一个女人的支持—...
原创 美... 这一次,美国军方是真的忍不住了。白宫刚刚抛出新版《国家防务战略》,五角大楼高层立刻炸开了锅。文件的主...
原创 斯... 北京时间10月1日凌晨,斯诺克国锦赛资格赛首日战罢,中国军团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13人出战,8人晋...
原创 这... 公元1405年,郑和率船队首次下西洋,开启了大明王朝与海外各国的交流与贸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
原创 “... 在我军的发展历程中,有一句话常被提及:一支部队是否真正强大,不在于名头有多响,而在于能否在对外作战中...
原创 为...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生存一直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
原创 真... 前言 蒙古国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它位于中国北方,历史上也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当下,蒙...
原创 7...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569期。1976年9月,沈阳军区政委毛远新,对军区副司令孙玉国下达了一个不...
原创 全... 在9月30日的亚冠精英赛第二轮中,上海海港在客场以1-1战平了日本球队广岛三箭。虽然这场平局帮助海港...
原创 海... 海牛队最近的运气确实不佳。上一轮客场挑战长春亚泰,本来一度占尽优势,却最终功亏一篑。比赛刚开始不到八...
绝不让中国如意,特朗普要重返阿... 特朗普最近的英国之行原本是为了谈投资合作,然而他在9月18日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
原创 项... 公元前203年12月,项羽在垓下被韩信的军队围困。韩信不仅在军事上展开攻势,还通过政治手段扰乱项羽军...
原创 基... 回顾朝鲜战争,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并非战争本身的残酷,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重大的决策时刻。若是在...
原创 俄... 最近几天,作者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又一次看到了俄制R73格斗弹和R77中距弹的身影。这就引出了一个耐...
原创 志... 在讨论整编第74师的武器装备时,许多网友将其称为“重装师”,这个称呼也出现在一些专业书籍和文章中。其...
原创 只...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胡汉民出任名义上的主席,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蒋介石。与此同...
重磅!波兰外长与哈里王子突访基... 近日,波兰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和英国哈里王子相继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他们的到访立即成为国际...
原创 许... 1955年,南京军区正式成立,起源于原华东军区,负责东南地区五省一市的军事防务,总部设在南京,因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