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平定后,曾经强盛的大清王朝逐渐走向分崩离析。表面上看,晚清七十年间中国仍保持着统一,实则已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种分裂状态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只有他率领的淮军在与日军作战,而清廷和其他地方势力都在袖手旁观。
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屡屡失败的根源。究其原因,在于清王朝衰落后,国民失去了共同的国家认同。在强盛时期,人们尚以朝廷子民自居;而到后期,人们只知效忠于各自依附的军阀势力——李中堂、张中堂或皇上,却无人以中国人自居。 那么,这种分裂局面是何时得以改变的呢?答案就在抗日战争时期。更准确地说,这个转折点就是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淞沪会战。作为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役,它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意外地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回溯当时的战略形势。淞沪会战发生在七七事变一个月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已侵占东北全境,但直到卢沟桥事变(1937年)才被视为全面侵华的开始。这是因为东北沦陷后,北京成为最后的战略要地——一旦燕山防线失守,华北平原将无险可守,日军机械化部队可长驱直入。 当时日军有三条进攻路线可选: 1. 沿京杭运河南下,直逼南京; 2. 经京广线攻占武汉,切断长江运输; 3. 沿陇海铁路入陕,直取四川大后方。 最终日军在1938年选择了第二条路线进攻武汉,但由于中国已完成迁都重庆,其战略效果大打折扣。第三条路线则因花园口决堤形成的黄泛区而受阻。关键就在于这一年时间差——若非淞沪会战牵制日军主力,中国可能早已陷入绝境。 当时国民政府选择在上海开战,主要出于两个考量:一是上海靠近南京,能吸引日军主力;二是寄望于外国租界的干预。这种决策暴露出蒋介石对列强调停的过度依赖——从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到淞沪会战的选址,都体现了这种错误认知。 尽管选址存在重大缺陷,但中国军队在战役初期仍取得优势。这是中国首次主动对日发起的大规模作战,加上上海各界民众的支援,以及各路军阀的空前团结——东北军、桂军、滇军、川军等纷纷奔赴前线。这种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景象,与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一人敌一国的孤立无援形成鲜明对比。 到8月12日,中国已集结60万部队,另有20万正在增援。13日凌晨,国军精锐第87、88师率先发起进攻,一度将日军压制在虹口公园。但关键时刻,他因担心部队损失而下令暂停进攻,致使日军获得七天宝贵时间增援。随着日军增至13万,中国虽拥兵60万,但战斗力悬殊——往往需要五名中国士兵才能消灭一名日军。 更致命的是,他临阵换将,亲自指挥导致战局恶化。本可速战速决的突袭战,最终演变成消耗战。到10月20日,日军增至30万(相当于中国150万兵力),对中国70万军队形成压倒性优势。尽管桂军等部队浴血奋战(六万桂军三天内全军覆没),但终因指挥失误导致全线溃败。原本19万的伤亡因无序撤退激增至30万,使这场本可体面的撤退演变成惨重损失。 这场战役虽然失败,却让全国军民意识到: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侮。各路军阀放下成见共赴国难的精神,为日后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淞沪会战确实是一场再造中华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