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军工领域一直是“老大哥”,手里有F-35、B-21这样的王牌,技术和资金实力都很雄厚。但就在2025年3月,美国突然释放消息,说可能要加入英国、意大利和日本联合推进的“全球作战航空计划”(GCAP)。这个计划从2022年底启动,目标是研发第六代战斗机,计划2035年前投入使用。美国向来高高在上,这次却摆出低姿态,主动提出合作,令人颇感意外。明明有实力独立研发,为什么还要“凑个热闹”呢?
所谓第六代战机,说白了就是比F-22、F-35这些第五代战机更先进的机型。除了隐身和传感器融合,它还要搭载人工智能辅助、无人机编队以及定向能武器(比如激光武器)等新技术。美国其实早就启动了自己的第六代项目——“下一代空中主导计划”(NGAD),空军和海军都在推进。空军版叫PCA,海军版叫F/A-XX。按原定计划,2025年就该进入关键研发阶段。但问题来了:预算不足、技术卡脖子,导致进展不顺。
2025财年,美国空军为NGAD申请了27.5亿美元,还额外拨了5.57亿美元给无人僚机项目(CCA)。听起来不少,但跟整个项目五年内预计196亿美元的消耗比起来,只能算九牛一毛。再加上美国军费还得分流给乌克兰、以色列等战事,以及国内的通胀、选举压力,空军在2024年底干脆暂停了NGAD的有人驾驶部分,转而把重心放在成本较低的无人僚机上。这其实相当于变相承认:NGAD原本的设计太贵、太难。
技术瓶颈同样棘手。第六代机要用新型隐身材料、要把定向能武器实用化,这些在实验室能行,量产就麻烦重重。供应链也不稳定,稀土依赖中国,芯片短缺仍旧存在。而竞争对手那边,中国的J-36已经在测试,俄罗斯的苏-75也在高调宣传。美国如果继续单打独斗,风险极大。
在这种背景下,GCAP就成了一个可行选项。英国的BAE、意大利的莱昂纳多、日本的三菱重工,各有专长。三国在2022年12月敲定合作,计划2025年进入研发,2027年首飞验证机,总投资上百亿欧元,分摊下来压力比美国独挑大梁要小得多。于是,美国开始放话:要不要加入?
从战略上看,美国的算盘很清楚:第一,缓解成本压力;第二,借此修补与欧洲盟友的关系。自特朗普时期关税争端后,跨大西洋关系一直紧张,若能在军工上深度绑定,无疑能增强合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美国一旦加入,就能在GCAP里扮演“主导角色”。回想F-35项目,美国当年拉上五眼联盟和北约,最后成品几乎全世界买单,但核心技术和话语权牢牢在美国手里。GCAP若有美国加入,结果大概率也会重演。
不过,欧洲和日本并非没有顾虑。日本防卫省已表态要评估兼容性,英国强调“开放但核心不变”,意大利则更看重资金分担。欧洲公司也很清楚,美国进来可能会夺走主导权,所以态度既欢迎又谨慎。
美国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波音的F-47赢得了NGAD竞标,但波音这几年在F-35项目上的延误和质量问题饱受诟病。合同刚签下,外界就担心波音是否能按时交付。美国空军部长也承认,项目需要“重新审视”,可能要削减预算或修改方案。国会方面更是紧盯成本,要求逐年增加拨款。倘若能通过GCAP分担研发,美国就能集中资源攻克引擎、AI等核心技术,其他部分由盟友负责。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美国之所以愿意放下身段加入他国项目,正是因为它的全球霸权正在经受挑战。印太地区中国海军不断壮大,欧洲俄乌冲突还在继续,美国军力被迫两头应对。NGAD预计到2030年只能造187架,根本覆盖不了全球战线。如果能把GCAP纳入体系,美国既能扩大机群规模,又能通过主导标准,掌握盟友的依赖。
但这也不是没有风险。三国早已警惕美国的“技术捆绑”,担心GCAP会变成F-35模式:美国掌控核心,盟友出钱、买账,最后受制于人。正因为如此,尽管美国释放出强烈意愿,GCAP三国至今没有松口让其直接进场。
总结来说,美国此次想加入GCAP,看似“低姿态”,实则是权衡现实后的务实选择:经费紧张、技术挑战大、战略压力重,让它不得不寻找合作。对盟友而言,美国的加入既是机遇也是风险。机遇在于技术和市场的加持,风险在于主导权的丧失。未来的第六代战机格局,将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各国在资金、产业链和战略利益上的博弈。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谈判桌上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