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如今的俄罗斯,和当年的沙俄、苏俄、苏联没有半点关系,沙俄犯下的错,后人无需承担责任。
可问题来了:既然毫无关系,那为何沙俄留下的庞大领土、在华权益,这些后来者却照单全收?从我们手里割走的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他们继承了;在中国的特权,他们也继承了。怎么到了利益面前,就不谈“此一时彼一时”呢?
有些人会说,现在要和俄罗斯结成朋友,共同对付大洋彼岸的美国。那既然是朋友,总该拿出诚意吧?比如吉林省珲春市距离出海口只有三公里,可俄罗斯偏偏不让我们通行,甚至还在海面上修了一座桥,硬生生挡住出路。这是朋友该有的态度吗?
再看看“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名字——中文叫海参崴,可在俄语里意思是“征服东方”。既然说要和沙俄划清界限,那是不是也该改个名字?难道今天的俄罗斯,仍有“征服东方”的野心?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当属外蒙古问题。我们是二战战胜国,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外蒙古分离出去,还成了“北方朋友”的势力范围。这算哪门子的朋友?
还有中东铁路的归属问题,更是令人心酸。
---
中东铁路的前世今生
1896年,沙俄和清廷签订《中俄密约》,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主干线从赤塔通往海参崴,直穿我国东北腹地,沿途经过满洲里、哈尔滨、牡丹江等主要城市。南支线从哈尔滨经长春、沈阳通往旅顺、大连。整个铁路呈“丁字形”,几乎控制了东北命脉。
条约中还规定,沙俄可以随时通过中东铁路运兵运物。这显然不是单纯的交通建设,而是殖民东北的前奏。
1905年日俄战争后,南支线被沙俄割让给日本,成了“南满铁路”。于是中东铁路被俄日两国瓜分,中国彻底被排除在外。
清廷在1912年灭亡,1917年沙俄也解体,照理说中东铁路应重新处理。但苏俄建政之初说要“无偿归还”,只是空话。到1920年、1923年的两份对华宣言里,他们态度急转直下,不仅拒绝归还,反而要继承沙俄在中东铁路上的全部权益。
1929年,张学良硬气了一回,打了一场“中东路战争”。可惜实力悬殊,损兵上万,最终失败。从此中国对中东铁路的要求再难提起。
1931年,日本全面侵占东北。苏联为避免和日本冲突,干脆将中东铁路卖给伪满,1934年以1.4亿日元成交。中国的抗议,没人理会。
---
雅尔塔的阴影
1945年,欧洲战场接近尾声,美英急需苏联对日作战。斯大林趁机提出条件,最终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雅尔塔协定》。
这份协议涉及大量中国利益,却没有征得我们的同意。库页岛、旅顺、大连、中东铁路等,本是沙俄时期的产物,如今全被苏联要求继承。
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几乎完全认可了这些条件。若按此执行,中国东北将长期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特别是苏军驻扎旅顺口,对我们东部沿海安全极为不利。
---
新中国的反击
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推翻《雅尔塔协定》带来的不平等安排。1949年12月,毛泽东亲赴莫斯科,希望修改条约。起初斯大林敷衍拖延,甚至冷落不谈。直到外界传出“软禁”谣言,他才出面洽谈。
1950年2月,双方终于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协定。根据协议,苏联将在1952年前无偿移交中东铁路,并撤出旅顺、大连。表面看是“慷慨让利”,实则另有盘算。
协议里埋下伏笔:若中苏任何一方遭到日本或其盟友侵略,双方可以共同使用旅顺作为海军基地。这意味着一旦半岛局势紧张,苏联仍可借机卷土重来。
斯大林的算盘很精:既能安抚中国,不让我们倒向美国,又能在关键时刻保留后手。
然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他的计划。中国主动承担起抗美援朝的重任,并最终取得胜利。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的布局也随之化为泡影。
---
总结
从中东铁路到旅顺大连,从外蒙古到雅尔塔协定,苏联乃至今日的俄罗斯,都一再继承沙俄的遗产,却对沙俄的“罪责”只字不提。嘴上说要做朋友,行动上却常常另有盘算。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朋友不是口头说说,真正的诚意,需要用行动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