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这个位于东北亚的古国,其历史发源于今天的中国吉林省地区。初建时,高句丽只是一个小国,依附于中原国家而存在。然而,东汉末期的动荡给了高句丽一个崛起的机会,它抓住时机通过发展和吞并,成为中亚国家中不容小觑的存在。隋朝的炀帝历经三次远征高句丽,而隋朝灭亡后,继任者唐朝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的领导下也对高句丽发动了五次征战,最终解决了高句丽的问题。
隋朝和唐朝对高句丽的征讨有着异同点。唐朝并非最初就对高句丽怀有敌意,如果可以和平相处,无人愿意拿起武器。高句丽起初向唐朝进贡,但在享受唐朝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暗中向唐朝的敌人称臣,这种立场只是为了自保。高句丽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激怒了唐朝太宗,唐朝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征伐。 唐太宗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之前做了长达数年的准备。在贞观十九年,太宗亲自率军出发,分两路向高句丽进军。尽管高句丽已经发展,但它并不是与当时强盛的唐朝相抗衡的对手。这场战役展现了唐朝的强大,摧毁了高句丽十多座城池,大大削弱了高句丽的力量。然而,因为守军的顽强抵抗以及恶劣的天气和粮草不足,唐军不得不退兵。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决定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但他改变了策略,没有大规模出动军队,而是采取小规模骚扰的战术,令高句丽疲于奔命。唐军在牛进达、李海岸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百多次胜利,且斩获二千多敌人的首级。高句丽不得不派遣使者前来求和,但太宗知道高句丽并未真正心悦诚服,他仍在考虑第三次战争。 第三次战争仍然顺利进行,但因为太宗在中途去世,这场战争未能取得成果,征讨高句丽的任务转移到了太宗的儿子高宗身上。得益于父皇李世民的努力以及泉男的带领,高宗的东征变得更加得心应手。高宗相比其父显得软弱,但他坚持不懈。太宗和隋朝曾因严寒而无法支持战争,但唐高宗克服了这些自然难题,一步一步向平壤前进。由于唐朝政府和军民为征讨高句丽付出了巨大代价,结果自然是高句丽灭亡。隋朝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情况却大相径庭。隋炀帝在第一次出征时遭遇了重重困难,在未抵达高句丽之前,部队就溃不成军。陆上和海上部队均受挫,士兵伤亡惨重,最后只有极少数士兵返航。第二次东征已到攻城阶段,但隋炀帝后院起火,国内动乱,被迫紧急撤退,虽然收获不少战利品,却为高句丽提供了更多战甲和武器。隋朝杨广三征高句丽,但因指挥失误导致了华夏的惨重损失,削弱了国力,导致国内大乱,而高句丽却仍然存在,俘获大量隋朝士兵。
隋唐两国对高句丽的征战异同有着多个方面。他们的征讨原因相同,因为高句丽对两国都构成了威胁。在战役中,隋朝和唐朝都采取了分路进攻、准备充分的战略。然而,隋朝在征战中节节败退,而唐朝则节节胜利。高句丽的投降态度也不同,唐朝态度坚决,而隋朝相对柔和。唐太宗在战争中表现出策略性和主见,而隋炀帝则多次失误。此外,唐朝国内政局稳定,人民支持征战,而隋朝内部动乱,不得人心。
总的来说,隋唐两朝用了数年时间和巨大兵力对高句丽展开征讨,最终使高句丽灭亡。尽管两国为扩张版图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在发动战争时也应考虑国力和人民安危,以避免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