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作为三国时期大家公认的两位“最强大脑”,诸葛亮和庞统共同效力于刘备帐下。尤其是卧龙先生诸葛亮,更是刘关张兄弟三人共同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军师,备受刘备推崇。
作为三国大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的诸葛亮,出山为刘备三分天下,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为刘备儿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不过刘备儿子确实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即使在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但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为何会累死在五丈原呢?为何没能统一天下呢?一位伟人曾分析过诸葛亮的三大错误。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大意失荆州
毛主席也喜欢读三国,他认为诸葛亮的错误一便是选错将帅,错用了关羽就是其中之一。常言道大意失荆州,说的便是关羽本人,荆州五郡作为蜀国重要的城池之一,必须要选择一个靠谱的人来做荆州的守门将领。
只是,当时摆在诸葛亮眼前的仅有三人,一人为张飞,是张飞此人及其好酒,可以说是无酒不欢。
当初刘备对张飞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还把自己的家眷留在徐州托付给张飞,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徐州还是被张飞给搞丢了。
因此,张飞此人是第一个被诸葛亮排除的。其二便是赵云,作为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的蜀汉名将之一,赵云可以算得上极有政治眼光,同时也不居功自傲,甚至胆大心细。
这样一位儒将若是派来守荆州那必定是是极好的,只是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诸葛亮,只有智慧的大脑,却无发达的武力,赵云必须得随着诸葛亮前往益州,做诸葛亮生命的保护符。
最后,参与荆州守城将领选拔得只剩下一人关羽,即使此时的诸葛亮不愿意用关羽也无可奈何了。诸葛亮万万没想到,关羽却让他失望了,曹操与东吴相互勾结,利用关羽性格傲慢,目中无人的特点来了一场调虎离山之计。
东吴表面上用甜言蜜语来麻痹关羽、赞许关羽的功劳之大,让关羽自我膨胀的同时放松对自己的警惕,狂妄自大的关羽果然中计,兴冲冲的撇下荆州五郡前去抗曹。
结果吕蒙借机白衣渡江,火速夺取荆州五郡,而关云长最后只能败走麦城,最终失去了荆州五郡。此次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事件也让诸葛先生也郁结于心,成为之后诸葛先生病逝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谡街亭之失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第二次错误便是在北伐战争时,他不懂关键时刻主帅亲自临阵调度以策应战事,从而错失良机,即使后面反应过来了,但也于事无补。
其中,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街亭之战最具代表性,同时此战役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魏太和二年,诸葛亮则亲率军进攻祁山,发动历史意义上第一次北伐。
只是在祁山时,诸葛亮的意见与众人的建议发生了分歧,众人觉得此役当延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卧龙先生却表示不听不听,和尚念经、执意要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做此役的先锋。
让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再一次看走了眼,《三国志·诸葛亮传》曾记载道:“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马谡的不受控于自大,以及张郃追着马谡打时,蜀军的惨烈状况。最终,由于马谡的失误导致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从而进退两难无法再战,迁西县一千多户只能灰溜溜地撤回汉中。
经此一役,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方才已平民愤。继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又五次展开祁山北伐,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写出来令无数中学生头疼的《出师表》。
他与司马懿玩上了“乌龟战术”,只是最终以诸葛亮粮尽退兵宣告失败。第三次北伐时,进攻一切顺利,可张苞却突然马失前蹄坠崖身亡,导致诸葛亮悲伤过度最终病倒,只能撤兵。
第四次北伐,则是因为刘禅说了诸葛亮坏话导致诸葛亮不得不撤兵。第五次北伐时,由于东吴可能会出兵蜀汉,导致诸葛亮被迫退兵,不过还是有收获的,在退兵途中诸葛亮杀死了张郃。
第六次北伐时,诸葛亮用火攻将司马懿逼上绝路,本以为胜券在握却抵不够天降大雨扑灭大火,于是只得再次退兵。虽然此次北伐诸葛亮是带着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亮的刘备遗愿进行的。
可是,诸葛亮在这六次北伐战役中,用人不当等表现确实让人失望。除此之外,由于马谡的失误,导致诸葛先生对旁人出征放不下心来,于是逢战必上,导致他劳心伤神的结局。
最终,诸葛亮累死在了五丈原,只能说诸葛亮着实是忠心耿耿,担得上劳模称号了。事必躬亲看上去很好,但对于一个统帅而言,却是过犹不及。
二分兵力败东吴
最后,诸葛亮的第三次错误乃是军事战略的失误,他将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最终导致关羽失荆州、刘备败东吴。尤其是刘备打败东吴,他打着给关羽报仇的旗号出兵,最后却败给东吴,可以说颜面尽失。
公元221年,刘备发动了对东吴的这次大规模的战役—夷陵之战,意在夺回荆州,只是刘备被关羽的失败气红了眼,也他与诸葛亮在隆中的三分天下之策化为虚无冲昏了头脑,导致此战役的结果最终以蜀汉败北,东吴胜出而结束。
就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诸葛亮作为军师,应当指挥士兵集中兵力,共同攻打敌人的薄弱方向。
通过短时间大兵力来形成突破,速决战打开局面最终再强调逐个击破,而非三分兵力,过于强调逐个击破,最终只能导致关羽失荆州、刘备败东吴的惨败局面。
《隆中对》是战略错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是战术错误,战前识人不明、事必躬亲更是错中错,这也就造成了诸葛亮消耗了大量的精力,类似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诸葛亮虽然有错,但总体来看他还是一个非常让人钦佩的人。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对于诸葛先生的评判也都是敬佩之词,甚至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感叹。
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也让后人为之动容,诸葛亮不愧卧龙之名,历史功绩完全值得肯定与赞赏的,即使刘备曾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