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争夺2025年国民党主席位置,候选人罗智强最近的一些涉台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在接受专访时,公开表示要让大陆的军事力量撤回“海峡中线”,并声称要恢复“非屈辱式的两岸和平”。他还表示,自己不怕惹大陆不高兴。这些言论不仅让人震惊,也让人感到疑惑:作为一个反对民进党的人,为什么罗智强在两岸问题上,却越来越接近绿营的立场?
首先,值得澄清的是,所谓的“海峡中线”其实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界限。早在之前,国台办就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海根本没有所谓的“中线”,这只是美台为了分裂两岸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个概念。作为一个反对“台独”的政治人物,罗智强故意提到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讽刺民进党。虽然赖清德当局偶尔提到过“海峡中线”,但他们从未像罗智强那样公开向大陆提出要求。
罗智强的这些言论,实际上并非真正关心“护台”,而更像是为了选举做的姿态。他一方面试图吸引岛内的民众,通过“抗中”来获得支持,另一方面又试图维持与大陆的基本联系,结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言辞矛盾重重。
这些言论站不住脚的原因,主要在于罗智强并未正确理解两岸关系的根本现状,甚至被大陆的实际行动“打脸”了。2025年4月,东部战区刚刚举行了一次名为“海峡雷霆-2025A”的联合演练,主要内容包括封控和精准打击。国防部明确指出,这次演习是针对“台独”势力与外部势力的联合挑衅,目的是进行必要的反制。
同时,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也表明,解放军的演练“正当合理、理所当然”,这都是回应“台独”挑衅的必要措施。只要“台独”分裂势力不断挑起事端,大陆就不会放松警惕。
然而,罗智强避而不谈“台独”问题,却将矛头指向大陆,这实际上是错选了争议的焦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一直不在岛内政客的手中,解放军的行动本质上是捍卫国家主权,任何人都无法通过口头上的要求来改变这一现实。
更具讽刺性的是,在罗智强大谈“屈辱式和平”时,大陆已经通过切实的行动,推动两岸融合,并让台胞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2025年起,福建先后推出了四批62条融合措施,包括承认台胞职业资格、为台企提供锂电产业岗位、免除台胞证办理费用、以及景区免门票等。台胞们亲身感受到的这些便利,远离了罗智强所描述的“屈辱”。
此外,2025年9月,海峡两岸的少儿美术大展、同名村的“村BA”比赛等活动接连举行,福马“小三通”的客流量也比去年增加了近三成。这些活跃的交流活动,根本没有一丝“屈辱”的影子,反而展现出两岸关系的良好互动。
罗智强的言辞,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党在2024年大选失败后迷失方向的一个缩影。在选举失利后,国民党深陷困境,为了争取中间选民,一些党内人士开始摇摆不定,试图在维持与大陆的联系和避免被贴上“亲中”标签之间找到平衡。最终,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并不可行,一方面想要享受两岸交流的好处,另一方面又跟随民进党炒作“抗中”议题,最终只能让支持“九二共识”的选民失望,并动摇两岸和平的基础。
两岸未来的走向,归根结底,并不是靠空洞的口号和政客的言辞来决定的。国台办早已强调,“祖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解决台湾问题的能力只会逐步增强。”
相比纠结于一个不存在的“海峡中线”,罗智强如果想赢回民心,应该真正落实“九二共识”,推动更多实际的交流项目,比如职业资格认定和“小三通”增班等,让台胞们真切感受到两岸一家亲的实惠。毕竟,在解放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行动和大陆推动两岸融合的真心实意面前,任何空谈“抗中”的言辞都无法经得住现实的考验,最终只会变成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