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80周年:从“加害者”到“受害者”的历史错位
今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80年前,日本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并解除武装,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结束,和平终于降临。然而,八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而令人担忧的变化。
如今,日本对当年的战败有了所谓的“新解释”。他们不再称之为“战败”,而是“终战”;同时,日本社会对广岛与长崎的核爆更是充满抱怨,不断强调自己是“全球唯一遭受核打击的国家”,试图塑造“受害者”形象,却刻意忽略这场悲剧背后的历史原因。事实上,那两颗原子弹的降临,某种意义上正是日本自己一步步造成的。
---
一、核爆纪念中的“选择性记忆”
今年8月,日本在长崎举行了核爆80周年纪念活动。首相石破茂和多位政府高官出席仪式,他在致辞中重申“无核三原则”,呼吁全球推动核裁军。部分民间组织也借此机会呼吁彻底废除核武器。
仪式上,一些幸存者讲述了当年因核辐射所受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的祈祷。整体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强调核爆的惨痛与和平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几乎从不提及日本为何会成为核打击的对象。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官方宣传中,日本政府都刻意回避这段侵略历史。
---
二、日本遭核打击的真正原因
历史上,日本之所以遭到核攻击,根源在于它发动了侵略战争。随着战局恶化,日本拒绝接受同盟国提出的投降条件,还提出“一亿玉碎”的口号,妄图在本土与盟军血战到底。
为避免更大规模的伤亡,并迫使日本尽快投降,美国最终决定使用刚刚研制完成的原子弹。这既是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惩罚,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日本更惨烈的毁灭。
因为当时,美军早已制定了代号为“没落行动”的本土作战计划,一旦执行,日本将遭遇全面封锁,城市被燃烧弹和毒气袭击,而苏联也会从北部入侵北海道。届时,日本不仅可能损失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还可能像当年的德国一样被美苏分割,成为两个对立的国家。某种意义上,原子弹的投下反而加速了日本的保全。
---
三、扭曲的“受害者叙事”
然而,战后的日本政府却选择性遗忘这一切。官方宣传只强调核爆的惨烈与自身的苦难,却不愿面对日本给他国带来的巨大伤害。
两次核爆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2万,而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死于日军暴行的平民超过一千万,仅南京大屠杀就造成三十多万人遇难。相比之下,日本如今反复宣传自己的“核爆受害”,却对他国的苦难只字不提,这无疑是一种对历史的歪曲。
日本近年来屡屡夸大自身受害身份,却同时否认战争罪行,试图通过篡改记忆来重塑国际形象。一旦这种叙事被国际社会接受,世人或许就会忘记日本为何会遭受核打击,从而淡化其侵略责任。
---
四、美日关系与右翼崛起
美国在二战后为对抗中国和苏联,选择扶持日本,逐渐淡化“敌人叙事”,强调“美日友好”。如今,美国更是在战略上与日本紧密合作,甚至为其美化战争历史提供了“舆论庇护”。
在硫磺岛战役80周年纪念中,美国防长赫格塞斯竟称赞“美日士兵的英勇值得纪念”,完全无视当年那场惨烈战斗中美军的巨大牺牲。这种“选择性和解”,让日本更加有恃无恐,继续淡化甚至否认战争罪行。
同时,日本国内政治也在明显右倾化。首相石破茂辞职后,自民党新总裁选举成为焦点。两位热门候选人——高市早苗与小泉进次郎——一位公开支持再武装并否认战争罪行,另一位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拒绝反思历史。日本政坛的极右翼化趋势,已不容忽视。
---
五、中国的态度与责任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当年日本侵略受害最深的国家,有责任维护二战历史真相。无论是通过纪念活动、阅兵式,还是教育与外交发声,中国都在积极争夺二战叙事的话语权。
在今年的“93阅兵”中,中国展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向世界传达了强烈信号,也让美日两国收敛了往日的傲慢。阅兵之后,美国宣布“重整军力”,日本也不再指责中国“破坏地区和平”,反而强调继续坚持“和平国家”路线。
---
六、结语
距离二战结束已整整八十年,但历史的阴影仍未完全散去。日本若继续歪曲事实、否认罪行,只会重伤亚洲邻国的感情,令自己在国际社会中更加孤立。
真正的和平,不是粉饰过去,而是正视过去。
一个逃避历史的国家,终将被历史所惩罚。